建國以后,除了劉傳師徒之外,石灣陶塑還涌現出了大批新秀。他們當中既有世代相傳的,也有新美術工作者出身的,也有從業余愛好而逐步走上專業道路的。如梅文鼎、劉炳,劉藕生、黃松堅、區乾、曾良及女藝人霍蘭、霍英、羅雪薇等。他們的作品,除了大量的人物塑像之外,還有飛禽走獸、鱗潛動植以及陳設觀賞器皿。許許多多新作品,不但表現出石灣的傳統特色,而且在創新中都有可喜的成就。
實用與美巧結合,也就是器形與釉彩相互配合,觀賞與實用并存,這是今天石灣陶塑藝術的顯著特色之一,而深受群眾的歡迎。
石灣陶瓷釉彩,從過去普遍采用單色釉,逐步發展了復色釉。使用復色釉后,使窯變更加豐富。均紅釉窯變的“醉紅”釉,紅中呈發醉色,彩中現蟋蟀紋,色潤澤而呈彩氣,是窯變中的最佳品;石榴紅,大部分紅似火,象石榴成熟的紅彩,另一部分呈褐紅,黃綠諸色交錯,器物顯得妙趣橫生。古人曾用“夕陽紫翠忽成嵐”的詩句去形容窯變,是十分恰切的。
結晶釉彩是五十年代中期石灣發展起來的名釉。色彩多樣化,晶體也多樣化,各種晶體在器物中呈現出各色放射狀閃光,有“晶體瑩瑩呈異彩,絢麗悅目顯光輝”的美譽。發展了的石灣傳統釉色,色彩多姿,有莊重古雅的古銅釉,有星光閃爍、熠熠生輝的天目釉。天目釉是結晶釉的一種。它是由多種金屬元素在高溫熔融狀態下,產生著大量的微形放射晶體,使器物有一種天然奇趣的韻味。多年來,由于釉料的工藝美術師和技工們的共同努力,整理和挖掘了五十多種傳統釉彩,創新品種,更加豐富。一項就有近二十個品種。萬紫千紅,風姿綽約,為石灣陶塑增添秀色。
多年來,石灣陶塑除了大量工藝美術陳設品的生產之外,建筑裝飾的陶塑藝術制品更引人注目。《雙龍壁》(圖188)是石灣琉璃“照壁”的一種。一九五八年石灣制的雙龍壁,分別由佛山祖廟、廣州越秀山、順德大良、吉林長春等四座公園,作為園林裝飾展出。每一幅“雙龍壁”都吸引著千百萬游人觀賞。隨著時代的需求,石灣雙龍壁制作形式、規格也多種多樣。除園林裝飾的大型制品外,還有供案頭陳設和室內裝飾的中小型制品。又如繁花似錦、絢麗繽紛的各類型墻上裝飾,工筆細膩,精雕細鏤,色彩艷麗的各種瓷壁畫、粉彩、浮雕畫等等,既適合大型建筑內外裝飾之用,也適應樓堂館所的廳堂陳設觀賞的需要。許多觀賞與實用結合的園林陳設陶瓷也適應時代需要進行制作。其中既能通風透光,又能遮欄的各種花窗的品類就有二十多種,還有不少可供移動,隨意裝飾和美化環境的各類型陶塑制品,如有渾厚古樸韻味的古銅釉大寶鼎,有宗教色彩的各種寶塔,各種釉彩樓臺、莊園、拱橋、亭榭等。此外還有許多人民生活需要,豐富多姿的各種日用器皿和工業陶瓷制品,使今天的石灣成為我國南方陶瓷生產的綜合性基地之一。

圖188.雙龍壁 現代 廣東省佛山市祖廟
概括地說,石灣窯的制陶和陶塑藝術,是在漫長的歲月中逐漸成長起來的。它的藝術風格和地方特色,也隨著時代前進和人民需要而逐步豐富和發展起來的。由于它是從來不受官府督辦的約束,所以它能自由地發展。在制作和創作藝術上,是能夠把具體的形象和使用需要,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域,不同的需求,制造出許許多多有人民性、民族性,地方性的雅俗共賞的陶塑藝術制品。這是千百年來,藝人們繼承了“造型服從性格,手法服從神態,創作服從制作”的傳統中,努力探索,不斷升華的結果。
大江后浪推前浪。向以“生動傳神,古樸典雅”著稱于世的石灣窯陶塑藝圃,正沐著初春的陽光,新技競發,蓓蕾正放,將為繁花似錦的祖國藝術百花園里,不斷添佳增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