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東溝窯。東溝窯位于臨汝的東北隅,在大峪店越山即入禹縣,是鈞瓷故鄉的近鄰。
所燒青瓷既有汝窯風格,又有鈞窯特色,可以看出兩窯的影響。東溝窯燒制的板沿洗,具有
典型的宋鈞特征,洗底輪旋有凹入的淺圓窩,在天青釉地中帶有玫瑰紫色斑點。這種洗也
有通體施青綠釉的,釉質純粹滋潤,燒得恰到好處。陳家莊窯在大峪店北四公里,所燒器
物以碗、盤、洗、罐為主。燒制的小盤,由于口沿有下卷弧度又可置于直口碗上做蓋,造
型設計美觀實用。僅距臨汝嚴和店半公里的蜈蚣山窯,所燒瓶、罐、洗類,釉色有月白、
淡青二種,其中尤以淡月白中帶紫紅斑彩最為動人。這種月白釉掛紅斑的現象,在其它瓷
窯中是沒有的,可以說是臨汝蜈蚣山窯的特殊風格。傳世品中未發現這類完整瓷器,因此
極為珍貴。
(7)禹縣八卦洞窯。禹縣是鈞瓷的故鄉,半個多世紀以來,國內外同仁在此進行調查,
發現了近150處窯址。禹縣城北門八卦洞窯,在燒造規模和產品質量上,為禹縣諸窯之冠。
該窯創燒于北宋中期,晚期為官家所控制,燒造宮廷用瓷。八卦洞窯產品釉色有天青、淀青
、月白、天藍諸種;造型有各類花盆和盆托,如葵花式、蓮花式、海棠式、渣斗式、六方
形和長方形,還有尊類、洗類、瓶類、碗類等。該窯器物的特點是:胎質堅固、細膩致密
;釉面紅紫相映、光彩奪目;器表偶有走泥者多開片狀;一般器物底足滿釉,洗 、盆類
另涂釉,并按器形大小刻有從一到十的字樣,井然有序。這些編號數字的發現,解決了陶
瓷研究者對其多年的爭議。
(8)新安城關窯。新安城關窯位于豫西地區,是一處宋元時期制瓷水平較高的生產窯場
。經鉆測,遺址面積約27萬平方米,地下埋藏很富。新安城關窯產品種類俱全,其中的青釉
器與本窯其它瓷類比,具有施釉薄而勻凈的特點,在燒造技術上,鐵的還原可謂恰到好處
,出現了天青、淀青、豆綠、蔥綠等多種釉色。新安城關窯器表比較注重圖紋裝飾,由刻
花、劃花到印花,由纏枝、折枝、交枝花卉到鴛鴦戲蓮、海水游魚及田螺浮于水浪等,富
有濃郁的民間生活氣息。
2.3 浙江龍泉窯 龍泉是"越窯"系統青瓷。早在公元三、四世紀時,今浙江東部寧紹
地區就已形成了一個以紹興、上虞為中心的早期越窯青瓷體系。三國兩晉和南北朝時期,
浙江地區制瓷業有越、婺、甌、德清四窯,其中質量最好的是越窯,德清窯則兼燒黑釉。
唐越窯更上一層樓,余姚瓷以釉取勝。五代、北宋初期又以余姚為中心,再度形成了一個
燒制所謂秘色瓷的越窯體系。北宋時期的龍泉窯受越賓、婺窯和甌窯的影響,燒制與其有
相似特征的青瓷。進入南宋,龍泉為應付臨安朝廷、官家需索,開始生產一種以石灰堿釉
為特征的似官或似官瓷器;中期以后,才逐漸形成了有龍泉自身特點與風格的梅子青、粉
青釉青瓷。降及元明,浙江龍泉窯已由高潮逐漸衰落,后終為江西景德鎮所替代。 根據
歷年考古發現,越窯系統的"先龍泉"始自唐代,它是繼承浙東越窯的優秀傳統而發展到浙
西的。《新唐書·地理志》記載:"越州,會稽郡中都督府,土貢瓷器"。這說明,唐代越
州已有貢瓷,而當時屬于括州的"先龍泉"則僅僅是對越瓷的仿制。七十年代初,在龍泉的
大窯、金村進行發掘,發現宋代龍泉窯的三疊層,從遺存標本中可以看出,與"先龍泉"有
別的龍泉青瓷創燒于北宋早期,以南宋晚期的產品為最精,可與文獻記載相印證。以下就
從質地、造型、釉色、紋飾四個方面,對龍泉窯做一小結。
①龍泉是繼越窯而起我國南方著名的瓷窯,宋時器胎骨多為灰白色,少數灰黑色,胎質堅
實、細密。
②龍泉器物的造型,渾厚古樸,種類較多,早期產品以日常用具盤、碗、壺為主,瓶、杯
、洗、爐等也有燒制。
③宋早期龍泉底部露胎,中期才開始施釉。早期的釉色是青中泛黃,以后釉色多變,有粉
青、翠青、梅子青諸種。由于器身釉厚,邊沿轉折處釉下墜,就會顯現出白色,被稱為"
出筋"。這種情況,粉青、梅子青最多。龍泉施釉較為細密,釉面極為光潤。
④龍泉的裝飾,有圖有字。早期大都刻、劃花紋、常見的有弦紋、蓖紋、蓮瓣紋,中期花
紋減少,僅刻劃簡單的蓮瓣紋,大都沒有裝飾。瓷洗里常見貼有雙魚,瓶類飾有魚耳、鳳
耳、貫耳等,還有的在釉上飾以紅褐色斑點。也帶款識的,如青瓷盤內印有"洞濱遺苑"或
"金石滿堂"的楷書圖章。 以上四個方面,概括了宋代龍泉窯的基本面貌。可是,明代中
葉,人們在論述龍泉青瓷時常常以"哥窯"、"弟窯"為主題,有的干脆以哥窯、弟窯取代之
。更有甚者,將龍泉窯系的"黑胎"瓷說成是南宋官窯、哥窯,白胎瓷(以貫耳瓶為例)說
成是汴京官窯……,如此等等,這在國內外陶瓷著錄中常可見到。章生一、二兄弟各主一
窯的傳聞,純屬演繹而來,不能做為史實依據。明人所謂的宋"五大名窯",其命名亟待更
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