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北宋的名窯
3.1 汝窯 關于汝窯的起源,我國學術界從五十年代起就進行了研究和探討,至今眾
說不一。本人認為:汝窯源于臨汝窯,而臨汝窯形成一個窯系是"受南方秘色瓷的影響"。北
宋中期,臨汝窯在繼承和發揚越窯傳統的同時,一方面借鑒定窯的先進印花技術,一方面
采用了耀州支釘托燒的疊燒方法,創造了中原地區印花青瓷的特殊風格,改變了自唐以來
我國"南青北白"的燒造格局,與陜西耀州窯、浙江龍泉窯一并構成了中國三大青瓷窯系的
鼎足之勢。所不同的是:臨汝窯系諸窯宋時燒瓷分兩部分,一部分燒宮廷有瓷,即著名的
汝窯、鈞窯和汴京官賓;一部分燒民間用瓷,它應包括嚴和店窯、寶豐窯(兼燒官瓷)、
東窯、宜陽窯、內鄉大窯店窯、東溝窯、郟縣野豬溝窯、神后劉家門窯、禹縣八卦洞窯(
兼燒官瓷)和新安城關窯等。 有關宮廷用瓷的記載,以陸游《老學庵筆記》"故都時定器
不入禁中,唯用汝器,以定器有芒也",最為可信。北宋人徐兢《奉使高麗圖經》中"越州
古秘色,汝州新窯器"一語,則生動地記述了宣和年間汝窯的繁榮與興旺景象。由此可以
推斷,北宋燒造宮廷用瓷的時間主要是在徽宗時期(1101-1125年),正是這25年,豫中
地區成了全國聞名的陶瓷中心。 在北宋官瓷中,以汝窯傳世品最為少見。目前所知,主
要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和英國達維特基金會。其中以臺
北故宮博物館收藏最富22件。日本是酷愛中國古代文化的國家,但在陶瓷美術館及私人藏
品中,汝窯器僅只見三件。美國各大博物館中,也只有克利夫蘭博物館和圣路易博物館等
有一、二件收藏。 汝窯器在宋時即已"近尤難得",明人則將其列于眾窯之首,可見制做
之精。從傳世品中觀察(結合清涼寺出土標本),器物除少數用于陳設外,多數日常用具
,如盆、碗、碟、盞托、洗、樽等,它們既無鈞窯器之奢華,又無汴京官窯器之氣派。正
因為如此,歷代文獻談汝瓷只贊其釉色與質感,器形和胎骨則不提。從出土物看,汝窯瓷
胎致密細膩、色如香灰,胎釉結合處微泛紅意,這可能是胎土中含銅的緣故。汝瓷的釉色
有粉紅意,這可能是胎土中含銅的緣故。汝瓷的釉色有粉青、灰青、卵青、淀青諸種,因
燒成氣氛不同而呈色不同。器表多為蟬翼紋狀細小開片。在燒造上,多采用滿釉支燒,盤
碗底部有支釘三或五枚,所見器物銘文僅"奉華"及"蔡"兩種。"奉華堂"系南宋高宗時德壽
宮的配殿,為高宗寵妃劉妃所居。"蔡"字銘文,一可能是指蔡京,徽宗時京位極品;二可
能是指蔡修(蔡京之子),修為駙馬,徽宗七次至其府第,賜珍奇無數,其中想必有汝瓷
在內。
3.2 鈞窯 關于鈞窯的得名、燒造時間、產地與興衰,由于文獻記載不詳,歷來爭論不已
,《禹州志》上說:"州西六十(華)里,亂山中有鎮曰神后,有土焉,可陶為瓷"。不少
陶瓷著作都認為"窯以地名,以鈞州所造",并把鈞瓷定為金代瓷器的代表。有的還說,鈞
瓷在宋墓中不曾出現,而多出于元墓,因此認為宋無鈞,鈞瓷始于元等等。陳萬里先生在
他的《中國青瓷史略》一書中指出"鈞瓷的興起與汝窯的衰落有密切的關系……","鈞窯
之繼汝窯而起是在金人統治時代,那是鈞窯器的黃金時代"。70年代以來,北京故宮博物
館院和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通過對禹縣八卦洞窯址的考古發掘,推斷鈞瓷起源于唐,盛于宋
,復燒于金元三個不同的歷史時期。八十年代起始,北京古陶瓷研究所對鈞瓷的故鄉--禹
縣,進行了多次調查,并根據大量的資料,認為:
(1)鈞瓷是在青瓷(即早期綠鈞)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而早期綠鈞則是臨汝青瓷在禹
縣的最初表現形式。這種表現形式起源于北宋中期。
(2)鈞瓷的銅紅釉,打破了豫中地區天青一色的沉悶局面,到北宋晚期異軍突起,徽宗
時達到最高水平。
(3)鈞窯形成一個窯系是在金人統治時期,除河南省境內,還影響河北、山西、內蒙古
等地。 鈞瓷自成為國內外陶瓷界的重要研究課題之后,半個多世紀以來,一直是人們追求
仿摹的對象。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人都喜歡鈞瓷釉面的乳光變化,稱它"釉俱五色、艷麗絕
倫"。六十年代至今,一些學者對鈞釉的化學組成和燒成規律及液相分相現象進行了分析
研究,總結出鈞釉結構的四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