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州窯的黑釉彩繪有釉下彩和釉上彩。釉下彩繪前節已敘述過是受磁州窯影響。而釉上彩繪見到的傳世品常常是黑釉小碗的里面用黃彩、白彩或褐彩繪畫紋飾,有梅花紋、鳳紋、蝶紋等,筆法簡練瀟灑,也有任意點畫幾筆的。黑釉小碗是最能代表吉州特色的品種,具有各種不同的裝飾,在形體上的特征也是值得注意的,主要特點其上部形狀有小撇口、斂口或敞口,但有的碗上在口下約一厘米處有一內凹或外凸起一道棱,形成時代風格。足部有圈足、淺圈足、內凹足,從足部工藝看出古代制瓷修坯不甚規矩。胎釉結合緊密,碗外施半截釉,從露胎處可見黑、醬二色釉,系采用二次施釉方法,因而釉面漆黑光亮。
景德鎮窯的點彩。江西景德鎮窯宋時生產一種釉色青中有白、白中閃青的青白瓷,俗稱為“影青”。其特點胎薄質堅,釉色青白淡雅,釉面晶瑩如玉,多數帶有刻花或印花裝飾,紋飾積釉處釉色較深,映出青色的紋影,精美宜人。
宋至元的青白瓷除江西景德鎮窯燒制以外,還有江西南豐,安徽繁昌,福建閩清、德化、同安、安溪,廣東西村、潮安,湖北武昌等地也燒制,并發現也有帶褐色彩斑的瓷器。如1979年我們考察福建省安溪窯時,發現一些青白釉帶褐彩裝飾的器物殘片,青白釉凸雕褐彩小龜軍持殘片即是其中之一。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有一件白釉黑褐色牡丹花大碗,造型、胎釉裝飾方法與北京故宮的點彩大碗相同。可能是同一窯產品。青白瓷刻花加褐色彩繪是廣州西村窯的特有品種。1922年廣東潮州曾出土四尊青白釉帶黑褐彩的瓷造像,造像的髻與眉、眼、須繪褐彩,盤坐于帶蓮花瓣裝飾的高座上,方座四面刻有“潮州水東中窯甲”等數十字。經古陶專家的考證,水東窯就是筆架山窯,筆架山窯是廣東燒制青白瓷的瓷窯。此四尊造像分別刻有“治平四年”、“熙寧元年”和“熙寧三年”紀年銘文,及“女弟子陳十五娘同男劉育發心塑造釋迦牟尼佛散施永充供養……”說明造像系佛教施舍定燒的。
湖南衡山窯的粉上彩瓷器,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彩瓷。窯址在衡山縣城西南的渡口邊和趙家堆。此窯生產的粉上彩多裝飾在器體的腹部,先在素胎上施淡黃泛白的化妝土,再用褐、綠彩釉畫花,常見有蓮花或牡丹紋飾。器物上部及近底處分別施褐、綠釉,最后經低溫火二次燒成。整個器體形成三層不同色彩的裝飾帶,其胎色有灰、赭或褐紅。這種在化妝粉上施彩畫花的技法稱粉上彩,廣東省博物館藏宋代湖南衡山窯粉上彩雙系壺,就是用此法燒制的。此窯也有在粉上彩的紋飾上再罩一層透明釉,形成有地方特色的釉下彩,其花紋有散點式、團花式、小朵花或幾何圖案。
四川琉璃廠窯(俗稱廠窯)的褐綠彩,是四川地區民窯的特產。器表一般都在青、黃色釉面上施褐、綠彩色紋飾,胎體較厚。制作時在紅色經高溫燒成。北京故宮收藏有宋廠窯米黃色釉綠彩魚紋大盆,此盤先在胎體上劃刻魚草紋飾,然后施彩釉燒制,線條瀟灑自然,是民間瓷窯中優秀作品。此外廠窯還有白釉綠彩器、褐釉黃彩器等,造型小巧者多見,紋飾簡練粗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