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是美好的,動人的音樂不但給人以美的享受,而且可以陶冶人的性情,一些炙至人口的輕音樂與流行歌曲往往是人們工作生活學習中的伴侶,音樂有如此的奇妙的作用,殊不知它與陶瓷還有很深的緣份呢?千百年來古人?quot;聲如磬"來形容陶瓷的特殊音色,"磬"是古代玉石制的樂器。可見陶瓷的聲音是何等優雅了。如果要追溯陶瓷與音樂的歷史,那么最早我們可以從原始社會談起,在原始社會,音樂舞蹈已是當時人們精神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音樂與樂器往往緊密相連。因為處在新石器時代,人類最早使用的樂器除了石哨和骨笛等以外就是陶哨了。在6700年前的西安半坡遺址,出土了兩個陶制的口哨(或稱作陶塤),保存完整,形狀大小相同,全用細泥捏制而成,表面光滑,但不平整,灰黑色,形如橄欖,兩端尖面長,中徑略作圓形,上下貫穿一孔,吹起來吱吱有聲。陶哨的出現引起音樂史工作者的極大興趣,因為這是迄今為止我國出土的最早的樂器之一。但是該陶哨只有一孔,只能發兩個音。以后在山西萬榮縣荊村又出土了二音孔陶哨,比半坡陶哨有了進步,它能吹出三個音了。到了奴隸社會的殷代出現的五音孔陶哨,已能吹出整個七聲音階,到了漢代已出現了六音孔陶哨。從此,在遙遠的古代,陶口哨與音樂也結成了難分的姻緣。
真正的瓷器出現以后,除了用于生活陳設瓷外,瓷器被人們發現了它還有新的妙用-用作樂器。《樂府雜錄》中記述的一個故事證實了這個問題。說是到了封建社會的唐大中年間,有一個大興縣丞,名叫郭道源,善長音樂,特別善于辨聽各種不同大小規格的瓷甌所敲擊的聲音,組成完整的瓷甌琴(瓷甌,相對于現在的茶杯),而奏成動聽的音樂。他常常當眾表演,選取十二個越窯或邢窯出產的瓷甌,用筷子敲擊,能成各種曲調,風格清新,令人回味。擊甌的風氣,在唐代非常盛行。當時還有一個馬處士精于此道,他常取八到十二個瓷甌置于桌上,用筷子敲擊,此人的音樂修養比那個大興縣丞要高,他還會調準甌瓷的音準,即根據瓷甌的發音,在甌中加水,以水的多少來調音的高低。甚至半音音階也能調得出來,音域很廣,表現力很強,可以奏出許多悅耳動聽的曲調,這也許是現代"碗琴"的鼻祖。提起"碗琴",看過電視片《瓷都景德鎮》的觀眾,也許還記得有這樣的逗人的場面:一位男青年興致勃勃地在飯桌上擺滿了許多湯碗、飯碗及小酒杯,然后很有節奏地用筷子敲打著瓷碗,演奏了一曲清脆悅耳的音樂,其聲似泉水叮咚,琵琶錚錚。瓷器的這種特殊音色是其它任何樂器難以比擬的。古人形容它"聲如磬"就是這個道理。
陶瓷用作樂器還可以發揮它器型花面的優勢,別有風味的碗琴可以選用富有濃厚的中國民間風味的青花瓷或其它瓷器,大大小小的各式器型的瓷器排列,猶如音樂中變化萬千的長短節奏。我們在銀幕上或熒光屏里常看到,在北京飯店的餐廳里或是人民大會堂的宴會席上,潔白的桌布映著整套整套的青花瓷餐具,晚間華燈齊放照射在青花餐具上,青白相間輝映成趣,給人以賞心悅目的美感,猶如席間飄蕩著一曲清新的輕音樂,或是陶瓷在一曲動人的流行歌曲之中,那蔥翠出菁、吐蕊盛開的青花瓷畫面恰如音樂中美的旋律,令人回味無窮。
如果在晚會上進行碗琴獨奏,"陶瓷器型"還能幫忙打節奏,如利用大大小小 的圓盤、瓷匙有節奏地作打擊樂伴奏,稀奇而新鮮,豐富了音樂的節奏感。
看來陶瓷與音樂的關系還很密切呢!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現代陶瓷在音樂中又大顯身手了,每當我們打開收音機聽音樂,總要調整電臺的頻率,雖然電臺很多,有的報告新聞,有的放音樂,但它們都不相互干擾,這是什么原因呢?原來與陶瓷還有關系,這主要是電子儀器中有很多用壓電陶瓷制成的濾波器和振蕩器,不要小看這個濾波器,它能起到電波的過濾作用。所以我們借?quot;現代陶瓷的特異功能"可以聽到悅耳的音樂。
壓電陶瓷還能做出會發聲的陶瓷元件-------壓電蜂鳴片,它還會發出各種曲調音樂。壓電蜂鳴片是電子音樂玩具的主要元件。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將來,陶瓷與音樂的關系更會密切和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