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工人得了病,—般都無錢醫治, 常常是帶病干活,身體越拖越垮,最后臥床不起,被病魔奪去生命。據老工人講,解放前鎮內曾發生過這樣一件事:本鎮繡球弄有個姓周的圓器業主,他廠里的一個姓吳的打雜工人—天晚上突然“死”去,業主當即吩咐工人連夜將他抬往山上去埋,抬至河邊時,驟 降大雨,抬“尸”的人為避大雨,遂將“死尸”擱于河邊,打算天亮后再抬走掩埋,大家便回去睡覺了。誰知沒過多久,他們就聽見有人叫門,仔細聽去,竟是那位被擱于河邊的“死鬼”的聲音,眾人聽了,都以為是鬼來了,誰都不敢去開門,一個個蒙著頭睡覺。次日清晨,伙佬上班弄飯時發現這個“鬼”竟端坐在廠門口,他大吃一驚,掉頭就跑。可那“鬼”卻大聲地呼喊著:“不要怕,我沒有死! 我是勞累過度而昏死過去,被大雨淋醒了才跑回來的! 這個姓吳的打雜工,說完后泣不成聲。當年象這種活人被當成死人埋的事時有發生。走訪中,老工人還同我講了這樣一件事:解放前,鎮上有個名叫段道壽的畫坯老工人,由于年邁體弱,無人雇他干活。他有個兒子名叫段銀生,當時在一個姓陳的廠家畫坯。銀生賺得的工資,勉強可以維持他和父母的生活。可是后來銀生患了痢疾,接連一個多月都未上班,老板便把他辭退了。為了給年邁的父母尋找吃的,他帶病沿街討飯,結果病情一天天 惡化,最后病死在破廟里。段道壽夫婦失去了兒子,生活無有依靠,沒過多久,竟在一個夜晚雙雙同時死去。究竟是病死、餓死還是自盡,人們不得而知。
解放前,制瓷業和燒瓷業內部有這樣一個行規:若工人死在廠里,棺材便由老板出錢購置,并要負責埋葬。因此老板都生怕工人死在廠里,若是某工人接連病—了幾天不能起床,老板就要親自找這個工人談話,很“關心”地勸某工人快快離開鎮上,到鄉下去換換運腳。表面上是“體貼”某工人,實際上是叫你快快離,免得死在他的廠里。一般工人也都清楚,既然老板下了驅逐令,也就只好離廠了。可是,一些平日毫無積蓄的窮工人,病了哪能長途行路? 雇人用土車推又怎能付得起錢? 沒法,只得白天討飯糊口,晚上露宿街頭,一旦病情惡化,只有死在街頭。
那里有剝削、有壓迫,那里就有反抗。民國時期,為反對壓迫和剝削,瓷業工人先后同資本家展開了一次次的罷工斗爭。這種罷工斗爭,當地稱為“打派頭”。1920年全鎮圓器工人為爭取吃熟米飯舉行了全行業的罷工。由于工人“打派頭”直接影響到廠主的利益和當局的稅收,因此當局出動了大批警察進行瘋狂鎮壓。當時“打派頭”的工人們在方家塘與警察發生了沖突。在激烈的 拚斗中,罷工頭領邵玉菇當場犧牲。工人們憤怒無比,遂向警察發起猛烈進攻。警察招架不住,節節敗退,退至泗王廟河邊時,警察們企圖乘木排逃走,可是馬蹄被陷 入木排縫隙,警察紛紛落馬,工人蜂擁而上,打死了警察,取得了初步勝利。這次罷工持續了三個多月,最后當局被迫答應了工人的合理要求,罷工才告結束。1926年,中共景德鎮黨小組成立,此后鎮內的工人運動便逐步由自發性的斗爭走向有組織有領導的政治斗爭。1929年,主要行業中的赤色工會相繼成立,先后組織罷工20余起,參加罷工的人數達6、7萬人(次),其中要算圓器工人搞的那次罷工規模最大,這次罷工自五月初五(端午節)開始,至六月初六結束,為時一個多月,參加罷工人數達數千人,搗毀坯房200余家。1930年紅軍第三次進駐景德鎮時,大批瓷業工人報名參加紅軍。1933年后,由于葉挺生叛變投敵,致使景德鎮的工人運動—度處于低潮,但此間瓷業工人“打派頭”的斗爭卻沒有停息過。1937年1至4月,陶瓷各行業舉行了有5000余人參加的罷工,直到資本家答應增加工人的工資罷工才告結束。1938年5月中旬,全鎮瓷業工人舉行大罷工,抗議資本家扣發參加抗日救亡運動的工人的工資,資本家在強大的壓力下,最后不得不答應工人的合理要求。1943年夏季,全鎮畫瓷工人舉行了歷時七天的罷工,要求增加五成工資,直至資本家答應了工人的合理要求,工人才復工。1945年12月,全鎮各行業工人先后舉行了10余次罷工,抗議國民黨政府派捐稅,這次罷工活動持續了兩個多月。1946年7至9月,圓器、琢器、彩瓷等行業的工人先后舉行罷工,要求增加工資。1947年5月,全鎮工人同國民黨當局展開了反 饑餓、反米價暴漲的斗爭。1948年10月,全鎮瓷業工人舉行了罷工,要求增加工資,歷時8天結束。1949年4月,本市群眾迎接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城,至此,工人了國家的真正主人,“打派頭”斗爭才宣告終止。
民國時期,雖然景德鎮的瓷業日漸衰落,但陶瓷業界卻仍涌現出了一批杰出人才,下面提到的,僅為他們中的—些代表。
程門 字雪笠,安徽省歙縣人,清末民初繪瓷名師,以繪畫山水、花卉見長。鄧之城在《宙薰瑣記》中稱贊程門所繪作品“極勒渲染之妙,得者珍之”。
黎勉亭 江西省新建縣人,清末民初刻瓷名匠(用鋼針、鋼刀、鋼錐在瓷面上刻以各種畫面,稱刻瓷,此種工藝為黎勉亭所新創)。當年袁世凱為了實現其個人的政治野心,千方百計討好英國上層人士,于民國四年(1915年)將黎勉亭特地請進北京為英王喬治刻像,黎氏花去足足半年才將瓷像刻成,該像刻得形神逼真,受到好評。
胡顏標 民國時期的繪瓷名家,胡氏能畫能填、所仿乾隆古月軒畫面,足以亂真。
游長子 福建省人,民國時期的雕塑宅匠。善作大型瓷雕和擔像,所作l丈多高的太白醉酒臥像,形神兼備,曾在陶瓷界轟動—時。
徐仲南 名陔,號竹里老人,江西南昌人。生學1872年,卒于1953年,民國時期至建國初期的繪瓷名家。1918年徐仲南受聘 來到景德鎮。起初在江西瓷業公司主持陶瓷美術管理工作,后來辭去職務,專心從事陶瓷美術研究。民國初參加“月圓會”,在“珠山八友”中,他年紀較大,畫技高超,深為畫友所敬重。徐 仲南從十幾歲起就在老家南昌學畫,打下了堅實的繪畫基礎,青年時專攻人物,中年時專攻山水,晚年時專攻松竹。他畫的人物,神形兼備;畫的出水,層次豐富,意境高深;畫的松竹,蒼勁挺拔,清新秀麗。
鄧碧珊 字壁寰,號鐵扇子,江西余干縣人。生于1874年,卒于1930年。民國時期 繪瓷超名家、“珠山八友”成員之—。鄧碧珊曾是清末秀才, 廢科舉后在余干縣從事教學。后來到景德鎮,—面代人書寫瓷字,一面攻習魚藻畫法。鄧自幼生長在鄱陽湖畔,常常釣魚、打魚,對各種魚類的生活習性及形態特征了如指掌。他知曉急水中的魚藻粗壯,靜水中的 魚藻細小,小河水港才有浮萍;知曉鯉魚的鱗片從頭到尾約有36片,鱖魚的鰭平年一般只有12根,閏年才有13根;知曉鯉魚常棲于粗藻,金魚常戲于獅草……。由于他十分熟悉魚藻、了解魚藻,所以他畫的魚藻特別真實、生動、活潑。因為他的魚藻畫得好,故在景德鎮享有“魚王”美稱。
張浩 字犀侯,生于1876年,逝世年月不詳。江西新建人。年輕時留學日本,學習窯業,學成后于1906年回國。回國后他與康達合作在江西鄱陽創辦了一所“中國陶業學校”。1912年,陶業學校與江西瓷業公司分立,改為“江西省立陶業學校”,1915年更名“江西省立甲種工業學校”,他任校長. 1925年,在景德鎮設立江西陶務局,他任局長。1934年,省在景德鎮設立了江西省陶業管理局,他被聘任為該局工務科長。1935年任江西省陶業管理局局長。1944年,在江西省立陶業學校任教。數十年中,張浩通過辦學堂、設試驗廠來進行工藝革新,獲得—定進展。這些革新在當時雖未推廣,但卻為后來景德鎮制瓷由手工向械機、燒瓷由柴窯向煤窯發展起到了啟蒙作用并培養了一批技術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