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早、中期,湖田窯所產的碗類以鼓腹高足碗居多。這類碗,一是碗底比較厚,以這一時期常見的口徑17一19厘米的碗為例,其碗底厚1.1厘米左右,為五代碗類的2—3倍,為清代碗類的3—6倍;二是足徑比較小,比五代碗類的足徑約小20%左右;三是碗足比較高,比五代碗類的碗足高出2—3倍;四是足壁比較薄,比五代碗類的足壁要薄一半以上;五是碗口微微外撇。當代考古工作者認為,這一時期所產的鼓腹高足碗的碗底之所以要作得那么厚,既不是為了適應使用者的需要,也不是為了滿足觀賞的要求,而是與當時的裝燒方法與所使用的窯具有關。宋初,陶工為了使窯室內的高空能多裝燒一些制品,淘汰了五代的支釘迭燒,而采用了把碗足套在一種徑小而高的墊餅上裝匣仰燒的方法。這樣,被墊餅頂住的碗底在高溫下使要負荷碗身的重量,若不把碗底加厚,碗的底心便會在軟化成瓷的過程中因強度低而凸起,導致器物變形。有關專家認為,北宋早、中期所產的鼓腹高足碗的圈足之所以要設計得那么小,原因主要有二:一是與當時的工藝有關。由于這時已使用匣缽單件裝燒,制品不再會相互重疊了,因此陶工們就可以把碗足作得小些。二是與審美要求有關。碗足縮小后,碗身的弧度就相應地延伸了許多,這在視覺上就比五代的碗顯得更加飽滿,更 加秀麗。陶瓷考古工作者認為,北宋早,中期生產的股腹高足碗的碗足之所以要設計得那么高、那么薄,主要是為使用者著想。我們知道,作為飲食器皿的碗類,所裝盛的多是較熱的食物,碗足高,足壁薄,端拿時就不怎么燙手,人們使用起來就比使用五代的矮足碗要舒適得多。有關人士還認為,北宋早、中期的鼓腹高足碗的碗口之所以要作成微微外撇,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改成撇口后,可以有效地減少器物變形。現代考古結果表明,早在北宋中期景德鎮便已開始生產芒口碗〔一種內外滿釉,唯有口沿露出一線胎骨的碗〕。這類芒口碗,大致有兩種∶一為直口孤壁碗,一為斜壁與侈口孤壁碗。這兩種造型的玩具有以下兩個特征∶一是器必由原來下厚上薄的“筍樁式”改成了中下部較薄、口沿較厚的“倒樁式”。二是圈足較矮,比北宋早期的高足碗約矮五分之一。這一時期的芒口碗為什么要設計成這種樣式呢?現代考古工作者認為原因主要有二:(一)因為覆燒碗在焙燒時負重的部位已由器底移到了口沿,若不將碗的中、下部作薄,在高溫下便會因底部過重而下塌變形。(二)為了擴大窯室容量,節省焙燒費用。因為碗的圈足矮,焙燒窯具的墊階就可降低,窯室中的裝坯密度就會相應增大。
近年來的考古結果還表明,北宋后期生產的一種斜壁小底碗,為這一時期燒造得最多的一個產品。由于這種碗酷似一個覆轉過來的斗簽,故人們稱其為“斗笠碗”,其特征主要是:口徑、底徑的比例,比五代斜壁碗的口徑、底徑的比例均有所增大(五代的約為1:0.49,北宋后期的約為1:0.25),造型比五代的斜壁碗更為秀氣,更為挺拔,更為輕盈,更為瀟灑。但用今天的眼光看,它卻存在這樣幾個缺點:一是碗的口大、底小、身高、壁斜,占據的空間較多,致碗的容量相應減少。二是碗的圈足過小,重心不夠穩。三是口與底之間的距離過大,端拿不方便。這一時期的斜壁小底碗為什么要設計成這種造型呢?有人認為,原因是為適應當時人們飲茶的需要。北宋時,茶葉的加工方式、飲茶習慣都和現代不同。今天人們多把茶葉制成絲狀或片狀,飲前用沸水將茶葉泡開,飲時只飲其汁而棄其葉。而北宋時人們在飲茶前喜將龍腦、膏或將枸杞泥、綠豆、炒米、芝麻、川椒、山藥加進茶葉中,混合碾碎,或烹或煮,飲時將茶汁、茶末(包括加進茶葉中的配料)一道吃掉。為適應當年這種飲茶習慣,陶工們才設計出了那種撇口、斜壁、小底式樣的瓷碗。用這種式樣的瓷碗飲“碾茶”,能夠收到“易干不留渣”之效。假如北宋人使用今天流行的那種底徑較大、器壁較直的茶杯飲“碾茶”,那么茶末就會粘在內壁而不易傾倒干凈,就不可能收到“易 干不留渣”之效了。北宋時期出現的這種瓷器,一直延至南宋仍在生產。
宋時,景德鎮瓷器的內銷市場進一步拓展。從上海、廣東、河北、福建、江西、江蘇、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河南、陜西、四川、吉林、遼寧、內蒙等16個省、市、自治區出土的景德鎮宋時所產的青白瓷來看,說明宋代景德鎮瓷器的銷售市場幾乎已擴展至全國各地。但在靖康以后,由于北方戰爭頻繁,故景瓷在中原和北方的銷售市場逐漸失去,其時銷售的重點已轉到了南方各省。
兩宋時期,朝廷因財政困難,“一切倚辦海舶”,獎勵外貿,不遺余力,廣州、泉州均設置市舶司。景德鎮瓷器,主要通過這兩大商港通達海外五十余國。據說,荷蘭、葡萄牙商人最早販運瓷器到歐洲時,瓷的賣價幾乎與黃金相等。
元王朝統治者十分重視手工業。早在蒙古軍隊攻城掠地時,盡管他們殺害了無數百姓,但他們卻舍不得殺害能工巧匠。后來,元朝廷對一些民間的名匠看得頗重,不僅將他們安置在官辦作坊內干活,而且這些官匠還可免除其他一切差科,其地位也可世襲。元朝廷的這些做法,為促進當時官辦手工業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當年,元朝統治者為滿足奢侈的需要,對景德鎮的瓷業也非常重視,早在他們統一全國的前夕就已在景德鎮設立了專門負責督造官府所需瓷器的“浮梁瓷局”。瓷局不僅可以優先從官府那里得到其他窯場難以得到的原材料,而且可以從“將作院”那里得到許多新器型、新畫面設計圖稿。在這種情勢下,景德鎮瓷業得到了較快的發展。
生產規模日漸拓展。據《元史》與康熙《浮梁縣志》載,至元二十七年(公元1290年)浮梁縣人口已由南宋嘉定8年(公元1215年)的十二萬一千五百零七人增加到十九萬二千一百四十人。人口大增,表明陶瓷生產興旺發達。近年來對古窯址的調查也說明,元代景德鎮的燒瓷窯場新增很多,其時窯場主要分布在南河兩岸、今市區和東河上游。南河兩岸的窯址多分布在湖田、南山下、柳家灣和楓源;今市區的窯址多分布在落馬橋、珠山路、薛家塢、觀音閣、解放路、詹家弄口、現第一醫院和珠山;東河上游(今瑤里鄉一帶)的窯址多分布在內窯村、外窯村、栗樹灘、方家山、窯嶺、王家塢、寺前、江家下、象鼻山、現長明中學、風坑和南泊。
制瓷工藝發生變革。元以前,景德鎮制胎原料一直為單一的瓷石。到了元代,便開始采用瓷石加高嶺土的“二元配方”法。采用這種配方后,有效地提高了瓷器的燒成溫度,減少了瓷器的變形率,增強了瓷器的硬度,提高了瓷器的白度和透明度。這是景德鎮陶瓷工藝劃時代的進步。元以前,制釉原料一直為單一的釉石。到了元代,遂開始采用搓灰配制。制釉原料改變后,使影青釉的釉色比宋代的深。此外;元時還創出了一種白中微帶青白、光透如玉、酷似鴨蛋色的白釉" target="_blank">卵白釉。因當時的“浮梁瓷局”曾選用此釉為“樞密院”、“行摳密院”燒制了軍事機關用瓷,所以又把這種釉稱為“樞府釉”。這種釉的特點是:燒成范圍寬,成品率高,不流淌,不開片。早期,施以樞府釉的產品,鐵的含量稍高,袖色白中閃青;晚期,施以樞府釉的產品,鐵的含量少,白釉趨于純正,釉面瑩潤,質量尤高。
燒瓷窯爐日趨先進。元代,由于原有的龍窯不適宜樞府釉的燒成,因而導致了葫蘆窯的出現。葫蘆窯分前后兩個窯室,前室高,后室矮,且前寬后窄,前短后長,形似半只葫蘆臥于地面。窯的前端設窯門和火瞠,后室尾部建一獨立的煙囪,窯頂兩側各設有6對投柴孔。整個窯底前低后高,坡度約為l0°,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龍窯的遺風。在這種葫蘆窯中焙燒瓷器,通常取以下方法:先將密柴投入前室火膛,燒20個小時左右,然后將窯柴從投柴孔中投入窯內,續燒4個小時左右。葫蘆窯實際上是一種半倒焰式窯爐,其優點主要為:由于煙囪的抽力作用,使窯內壓力基本處于零壓或負壓,窯內的溫度和氣氛都比較容易控制。缺點是:窯體較小(窯長—般僅8—10米),容積不大,且前后溫差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