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景德鎮與國內外的技術交流也比較頻繁。例如:
——永樂間,明使尹鳳出訪朝鮮時曾將景德鎮所產的甜白瓷贈于朝鮮朝廷。朝帝李世宗見到這種瓷器后,當即令全羅北道、全羅南道及平安北道的新義洲等地仿造。后來,這些地區 仿景德鎮之造法,均逐漸造出了類似景德鎮產的甜白瓷。
一一宣德、景泰間,明帝曾3次派使節出訪朝鮮,先后將景德鎮產的青花碗、盤、杯等瓷器贈送朝鮮朝廷。朝帝得到這些青花瓷后,又令官窯仿造。此后,不僅官窯造出了與景德鎮相似的青花瓷,而且成川、南原、青松等地的民窯也陸續造出了青花瓷器,其風格與明宣德、景泰間景德鎮所產青花瓷極為相似。
——宣德時,朝鮮的永興、開城、江華島沿岸等地還效景德鎮燒造釉里紅之法,產出了一種辰砂瓷器,其造型、紋飾均酷似當時景德鎮所產的釉里紅瓷器。
一一正德六年(1511年)春,日本陶瓷藝人伊藤五郎太夫前來景德鎮,在鎮兩年多的時間里,他不但刻苦學習青花瓷制作技術,而且結識了當地的不少制瓷名匠。回國后,他先后在伊萬里及奈良附近的鹿背出開窯,所造 青花瓷,色澤艷麗,濃淡適宜。
——景德鎮于明宣德創出了祭紅,于明成化創出了斗彩,于嘉靖、萬歷創出了五彩及素三彩、描金,制作這些瓷器的技法也先后傳入了日本,后來日本也造出了類似風格的瓷器。
一—十五世紀時,越南在河內附近創辦制瓷工場,曾聘請景德鎮制瓷技師前往指導。該場后來生產出了各類與景德鎮大體相似的青花瓷器。
——十五世紀以后,泰國生產的一種青花藍釉陶器,造型、紋飾均與明初時景德鎮的瓷器基本相似。有關專家認為,當年泰國制作這類瓷器的技藝,極有可能是直接或間接從景德鎮學去的。
——十六世紀前后,埃及、波斯、伊拉克、土耳其等國所產的青花瓷器,均明顯地模仿景德鎮青花瓷之風格。當年有位名叫查爾丁的瓷商在參觀了伊朗的陶瓷工廠后說:“這些陶瓷制作的方法,和中國完全相同。”
——十六世紀前后,阿拉伯人將中國制瓷匠師請去,很快就制出了與中國相似的軟質瓷。不久這一制瓷技術又傳到了意大利,意大利的煉金士安東尼奧于1470年也造出了類似中國產的軟質瓷。此后,中國的制瓷技法又傳到了荷蘭和法國,它們不僅產出了軟質瓷,而且還運用景德鎮繪制青花的技法,造出了大批繪有龍鳳、麒 麟、花鳥、山水等紋飾的青花瓷器。
——宋末明初,景德鎮在學習河北磁州窯燒造釉上紅綠彩工藝的基礎上,于明朝早期創出了釉上礬紅彩、青花紅彩、青花斗彩、五彩等多種新的裝飾方法。
——嘉靖間,景德鎮在學習山西晉南地區制作法華彩工藝的基礎上,創出了別具一格的琺華彩。
——明中后期,景德鎮從浙江哥窯引進了制作紋片釉的技術,燒出了類似哥窯的紋片釉瓷器。
——明中后期,景德鎮從浙江龍泉窯引進了制作冬青釉的技術,造出了類似龍泉窯的冬青釉瓷器。
——明時,景德鎮在學習北方瓷窯制作低溫鉛釉技術的基礎上,燒出了孔雀蘭等低溫鉛釉瓷器。
——永樂、宣德時,景德鎮在學習、借鑒伊斯蘭陶器造型的基礎上,造出了不少雙耳扁瓶、雙耳折方瓶等異型瓷器。
——明代,特別是正德、嘉靖時期,景德鎮在學習、借鑒伊斯蘭裝飾形式的基礎上,造出了大批以波斯文字為裝飾紋樣的瓷器。
明代,景德鎮陶瓷界還出現一批成績卓著的陶人,其中比較著名的有:
周丹泉 字時道,蘇州人,明隆慶、萬歷間的制瓷名匠。周氏善仿古器,所制定鼎、文王鼎等器,足以亂真;所制陶印、文式、避邪、龜象、瓦鈕、連環,其成色概如白定。周氏所辦的窯廠,被稱為“周窯”。
崔國懋 明隆慶、萬歷間的制瓷名匠。他所制的瓷器,多仿宣德、成化之器,制作精細。崔氏所辦的窯廠,被稱之為“崔公窯”。
昊十九 又名昊為,景德鎮人。生于明嘉靖前期,卒于明萬歷后期,明代制瓷名家。昊出身于瓷業世家,家境清貧。他為人正直,聰明過人,工詩善畫,一生從事陶瓷事業,所制瓷器,精美絕 倫。他制作的流霞盞,明如朱砂,色如晚霞;制作的卵幕杯,薄如蟬翼,晶瑩透亮:制作的瓷壺,造型優美,風格典雅。明萬歷間,御史樊玉衡曾贈給昊十九一首詩,詩云:“宣窯薄甚永窯厚,天下馳名昊十九;更有山詩清動人,匡廬山下重回首。”這首詩,既表達了他們之間的深厚友誼,又高度贊揚了昊十九超人的制瓷才華。北京故宮博物院現仍藏有昊十九所制的凸雕九龍方盂,口有銘文,文曰:“鈞爾陶兮文爾質,龍函潤珠旭東壁 萬歷昊為制。”
童賓 字定新,景德鎮人,生于公元1567年,逝于公元l599年,明代燒瓷技師。童自幼失去父母,生活無著,為 謀生計,從小投師學藝,從事燒瓷行當。明萬歷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太監潘相奉皇命抵景德鎮督造大龍缸,燒造許久,終不成功。潘相急煞,加倍 逼迫和殘害瓷工。童賓為抗議朝廷,一日縱身跳入烈火熊熊的窯內,以骨作薪。翌日開窯—看,龍缸競出奇地燒成功了。瓷工們為紀念這位秉性剛直的英雄。稱頌他為“風火仙師”,并在御窯廠的左側建了—座“風火仙廟”。風火仙廟神龕內供奉童賓坐 像,兩邊有燒瓷各工種(把樁工、駝坯工、加抄工、兜腳工、打雜工、小夫手、二夫子、三夫手)的神位。其時,全鎮燒瓷行業還定出行規,規定每二十年舉行一次迎神盛會。這種盛會既莊重又熱鬧,成為歷代全鎮陶工的盛會。每舉行盛會,鄰縣農民、商人和工人家屬都趕來看熱鬧,整個街道每每被擠得水泄不通。這種迎神盛會,—直延續到1949年才中止。
入清后,特別是三藩叛亂平息之后,清王朝為了緩和民族矛盾,維護其封建政權,采取了招民墾荒、蠲免錢糧等一系列恢復和發展經濟的措施。同時,清王朝對部分手工業廢除了“匠籍”的束縛,使包括瓷業在內的民營手工業得以迅速發展。陶瓷史學界普遍認為,清代的前半期,景德鎮的瓷業與明代一樣,代表了整個封建時代的高水平,其中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制瓷技藝達到了歷史的高峰,為我國封建社會瓷業的黃金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