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1、張松茂作品『仙女湖』百年館藏品
以板面形式出現的瓷品是陶瓷生產工藝不斷完美的結果,瓷板的出現使瓷板畫有了物質條件,具有平整而光潔的瓷板形狀,又有繪畫藝術形式的瓷板畫是從明代中期開始出現的。瓷板畫既是瓷、又是畫,它是陶瓷藝術擺脫純工藝裝飾、融入文人繪畫而形成的陶瓷新門類。

圖2、王琦作品『漁翁』百年館藏品
幾百年來,瓷板畫在陶瓷藝術與繪畫藝術的邊緣獲得了發展空間,呈現出旺盛的生命力,并將陶瓷藝術推向了更高的境界,使他們具備更純的文化品格。瓷板畫藝術的發展,是整個景德鎮陶瓷發展的一個部分,它既具有不同的時代性,又具有個性藝術的獨特性。

圖3、劉雨岑作品『英雄獨立』百年館藏品
明清時期
明清時期囿于制作工藝水平,瓷板畫面積較小,雖有青花、青花釉里紅、斗彩、五彩、粉彩幾種,但作品遠沒有器皿類陶瓷多。晚清時期,一種與粉彩工藝風格相近的淺絳彩悄然出現。淺絳彩藝術摒棄了當時粉彩分工細、工藝強,以發樣照描的工藝過程,從咸豐年間興盛以來,一度成為景德鎮釉上彩的主要品種,它是由較高素養的文人親力親為,以繪畫形式表現的陶瓷藝術新門類。早期淺絳彩瓷畫名家都是善在紙絹上揮毫潑墨的畫家,以程門、金品卿、王少維為代表的新安派畫家加入景德鎮瓷藝界。他們把文人畫的藝術特色、表現技法及審美旨趣帶進瓷上彩繪,作品也多以瓷板畫形式出現。因此,淺絳彩瓷板畫一度成為景德鎮瓷板畫發展中的一個高潮。

圖4、王云泉作品『湖光山色』百年館藏品
民國初年
然而,淺絳彩瓷畫乃文人畫家初入瓷苑之階段,由于他們對陶瓷工藝的淺嘗輒止,瓷藝與畫藝的結合尚有不足。民國初年,淺絳彩已漸衰微,隨之而起的民國粉彩承接了淺絳彩藝術所創的先河,將中國畫韻致與粉彩工藝的結合推向了一個新的境界。早期名家潘宇、汪曉棠等人融畫理筆墨于工藝技巧之中,用筆靈活而工謹,設色雅致而俊秀,瓷畫結合,別具懷抱。

圖5、徐仲南作品『山寺鐘聲』百年館藏品
繼之而起的“珠山八友”結社圖新,在繼承粉彩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力圖在瓷藝與畫藝上有所突破。雖然他們“翎毛山水梅兼竹,花卉魚蟲獸與人。畫法惟宗南北派,作風不讓東西鄰”,但創新宗旨是相同的,即以淺絳彩發展以來的中國畫藝術形式,力證傳統粉彩同樣具有在瓷上表現文人畫的藝術魅力。同時期的瓷畫名家還有張志湯、方云峰、余翰青等,他們對粉彩工藝能駕馭自如,作品寫人物之品貌,圖峰巒之氣勢,描花草之秀美,題材內容豐富,表現形式活潑,其中也以瓷板畫作品居多。這種張揚藝術家主體意識,強調個人藝術風格的瓷畫藝術是景德鎮陶瓷發展過程中的重要變化,它融入了五千年傳統文化的精神,展現了瓷畫藝術的精湛魅力,體現了文以載道的文化品格,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

圖6、鄧碧珊作品『魚』百年館藏品
20世紀五六十年代
至20世紀五六十年代,景德鎮制作瓷板的技術有了很大提高,為瓷板畫創作提供了物質條件。五六十年代景德鎮瓷畫家在新時代的感召下,走入現實生活,以造化為師,融合古今,用飽滿的激情,創作了一批主題明確、寓意深刻、謳歌新社會的瓷板畫作品。如汪以俊的瓷板畫《六鶴迎春圖》,畫面松翠花艷,鶴鳴陽春;王步的瓷板畫《潑水群魚爭上游》,畫面浪花翻飛,力爭上游;畢淵明的瓷板畫《雄視群峰》,畫面虎展雄風,氣宇軒昂,表現出彩筆高歌、勃勃生機的精神面貌。

圖7、徐亞鳳作品『屏開富貴』百年館藏品
20世紀八九十年代
20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社會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隨著藝術觀念和審美情趣的變化,概念化、圖說式的傳統題材內容去蕪存精,從而引起藝術的內容與形式、媒質與風格的變化。瓷畫家們情真意切,熱血沸騰,為花鳥寫照,為人物傳神,寫高山氣質,展麗水風情。如王錫良的瓷板畫《黃山西》,張松茂的瓷板畫《三顧茅廬》、《紫歸牡懷圖》等就是瓷畫家用彩筆構筑的精神家園。而今日,瓷板畫形式多樣,博采眾長,不斷出新,各種藝術觀念與風格并存,乃時代之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