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含鉛的釉上彩瓷、低溫鉛釉瓷,受外界物理、化學物質的侵蝕以及本身發生的變化,會在瓷器表面產生一種膜狀物。日復一日,隨著“瓷齡”增加,這種膜狀物也會慢慢地增加、增厚,達到一定厚度時,就會產生類似蛤蜊殼里面那種閃爍的“光”,故人們稱它為“蛤蜊光”。再增厚到一定程度,還會出現“銀色釉”,但“銀色釉”遇水即會褪色。據我們從祖傳的數十件官窯釉上彩瓷器中得出:大致要150年的“瓷齡”,才會出現“蛤蜊光”現象。
“蛤蜊光”對“瓷彩”不同等,快慢亦有異,如藍彩出現“蛤蜊光”現象就較快;瓷器所處的外界環境情況不同,亦有快慢。尤其是明萬歷年間的“紅、黃、綠、三色的“大明彩”,不僅在彩釉上能見到這種光彩奪目的“蛤蜊光”,有時連牙白色的底釉上,也有這種令人目迷神移的光暈閃現。由于這種光暈顯得珠光寶氣,因此也有人把它稱做“蛤蜊珠光”。

到了清初,黃、綠、藍等釉色以及此類釉色的邊緣部分,也常常可以看見這種正視難看見,側視則分明的“蛤蜊光”。這種特有的迎光顯現,避光消退的光怪陸離的光暈,成了古瓷的特征,因此也成了鑒定古瓷的重要依據之一。有一位著名陶瓷專家、鑒定家曾為此寫有專著。認為這是由于釉色中一些金屬元素,歷經近300年左右的歲月,漸漸游離到了瓷面上,因此而形成了“蛤蜊光”。由此斷言:清康熙、雍正朝以上年紀的瓷器彩色釉面,才有可能出現這種“蛤蜊光”。
人們原來認為“蛤蜊光”人工不能仿制,故把“蛤蜊光”作為鑒定古陶瓷的重要標準。“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現在造贗者,用“電光水”、真空鍍膜法制造“蛤蜊光”;景德鎮的仿古瓷廠,改進工藝配方,使一出窯的五彩、粉彩瓷就有“蛤蜊光”現象。高仿釉上彩的清代官窯瓷器,幾乎達到了以假亂真的程度。

但是,根據“蛤蜊光”來判別古瓷真偽,在目前來看,還算是個比較重要比較可靠的手段之一。盡管目前市場上也出現了仿古者以某種藥水浸泡等手法,制造假“蛤蜊光”來仿造古瓷。但和別的制假手段同樣難以避免地產生缺陷:
假“蛤蜊光”也和假“包漿”、假“火石紅”一樣,不夠自然,缺少靈氣。假“蛤蜊光”顯得呆板生硬,而真“蛤蜊光”在側光下若隱若現,如虹似霞,像是具有生命一樣,閃閃爍爍,顯得十分靈動。說得通俗一點,假“蛤蜊光”和假“火石紅”、假“包漿”一樣,是死的;而真“蛤蜊光”是活的。

現在作舊人工“蛤蜊光”主要有以下特征:
一、因其通體“蛤蜊光”均勻,藍彩周圍“蛤蜊光”尤甚;二、自然舊貌劃痕、光澤不自然;三、人物面部畫得端正;四、底無明顯的旋紋痕和“黑疵點”;五、瓶內壁“包漿”不對頭。
當然,要識別“死”和“活”,說難也不難,只要經過幾次比較,就能具有“火眼金睛”,學會識別真假“蛤蜊光“的本領了。
初學收藏者的手頭如果沒有,可以從藏友處借一件或數件具有“蛤蜊光”的真古瓷,平時多看看,多捉摸捉摸,那么以后看到那種假古瓷上的假“蛤蜊光”,立即會覺得像是老嫗臉上硬涂的脂粉,和真古瓷上的真“蛤蜊光”相比,簡直可以說是相形見絀,真假就可以立判了。

古陶瓷鑒定不是件容易的事,從事收藏離不開鑒定。古陶瓷鑒定,不但要了解歷代真品的諸多工藝特征和出現的真正自然舊貌外,還要時時掌握現代仿制技術發展情況。要真正地了解和熟悉古陶瓷真品和現代仿品之間微小差異,以免失之毫厘,謬以千里鑒定是件嚴肅的事。為人鑒定,“鑒”不出的,忌說模棱兩可的話;“鑒”出的,更忌為謀私說假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