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彩深腹吸杯
唐代,飲酒飲茶之風日益盛行,無論是王公貴胄還是文人,皆以此為樂。酒和茶對他們而言,已經不僅僅是簡單的飲品,更是文人精神內蘊與復雜的內心世界的一種宣泄。這時,一種深受外來文化影響、造型獨特、以情趣取勝的飲用器皿——吸杯出現了。吸杯究竟是專門用來飲酒還是飲茶,是嘴吸還是鼻吸,古代文獻上沒有明確說明,而從已知的文獻來看,“吸杯”的相關記載是在中晚唐時期開始出現的。
吸杯的最大特點是自帶固定吸管,吸管的末端接于杯底中心,通過一個圓孔與杯內相通,管身斜伸附著于杯側。杯內圓孔處常塑有立體的龜、鴨、魚,以其身軀擋住孔口。飲用時,嘴唇吮住長管的端頭,由此把杯中液體吸入口內,但見液體漸漸減少,卻不見其具體去向,更顯幾分情趣。也有以鼻吸入的,宋代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中曾提到“云水自鼻入咽,快不可言”。1996年,在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海域發現的唐代“黑石”號沉船上,便有這樣一批據考證燒制于唐代中晚期河南鞏縣窯的三彩吸杯。“黑石”號的考古發現,有力地證明了唐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和中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密切。
這件三彩深腹吸杯,應當也是燒制于唐代中晚期鞏縣窯,高足深腹,杯身外壁施綠釉,杯內壁則白綠釉色相間,杯底內部有小龜形立體裝飾,栩栩如生。杯身外壁一側有一吸管斜伸出來,吸管底部與杯底相連,內有一圓孔,吸管頂部刻畫有線條。吸管與杯身接合處,有兩組固定所用貼花裝飾。此杯很有可能如宋人記載那樣是一款鼻吸杯。它的出現,填補了國內陶瓷收藏的一項空白。
吸杯的最大特點是自帶固定吸管,吸管的末端接于杯底中心,通過一個圓孔與杯內相通,管身斜伸附著于杯側。杯內圓孔處常塑有立體的龜、鴨、魚,以其身軀擋住孔口。飲用時,嘴唇吮住長管的端頭,由此把杯中液體吸入口內,但見液體漸漸減少,卻不見其具體去向,更顯幾分情趣。也有以鼻吸入的,宋代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中曾提到“云水自鼻入咽,快不可言”。1996年,在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海域發現的唐代“黑石”號沉船上,便有這樣一批據考證燒制于唐代中晚期河南鞏縣窯的三彩吸杯。“黑石”號的考古發現,有力地證明了唐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和中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密切。
這件三彩深腹吸杯,應當也是燒制于唐代中晚期鞏縣窯,高足深腹,杯身外壁施綠釉,杯內壁則白綠釉色相間,杯底內部有小龜形立體裝飾,栩栩如生。杯身外壁一側有一吸管斜伸出來,吸管底部與杯底相連,內有一圓孔,吸管頂部刻畫有線條。吸管與杯身接合處,有兩組固定所用貼花裝飾。此杯很有可能如宋人記載那樣是一款鼻吸杯。它的出現,填補了國內陶瓷收藏的一項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