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去無論是經營古玩生意的還是收藏古玩的,只要進入古玩行業就要了解和懂得行內的規矩或習慣,否則就無法真正入行。行有行規,道有行道,一言一行,舉手投足,都會體現你入行多深和入道多久。
作為店家,擺在明面上的是給不懂古玩的愛好者看的,擺在暗處的是給行家看的,擺在保險柜里的是給真正有眼力的買家看的。你有沒有機會上手珍品,行家也好,藏家也好,主要取決于道性和眼力。眼力好而道性不好也都隔著層,不一定拿出來讓你上手。
在圈里,有些寶貝不一定想出手才讓你看的,真懂才有相互切磋的必要。傳統七十二行,古玩為大,原因是所有人在古玩行里才能體現真正的平等。過去乾隆皇帝不怕別的但是會敬畏古玩行家三分。說明真正的古玩行家不會把任何人放在眼里,不管你是誰,佩服的只能是有道性的眼力人。古玩行之所以有諸多的規矩或習慣,也是歷代古玩商和藏家們總結經驗教訓后形成的,流傳至今大體上有如下一些情況:
1.過去古玩行看貨自古不問來路。你就是再怎么問,持有人也絕對不會說實話。不像今天的拍賣行,藏品要看流傳有序(說明高仿厲害、眼力退化和行業復雜)
2.發現店家拿出來的貨有問題,在過去是口朝下輕輕地放下藏品,你要給店家說出子丑寅卯來。懂規矩的店家要請客給錢(學費),不懂規矩的就無所謂,拍屁股走人,但店家是很害怕的?,F在就不同了,都是知假賣假,騙的都是不懂裝蒜的有錢人或者故弄風雅的官家。
3.貨主持有古玩欲賣出時必須先開價。賣家不開價,買家絕不會給價。這是防備貨主賣古玩是假,摸行情估價格是真。另外,賣家開價太高,買家有權不還價。如果買賣雙方因價格分歧沒有成交,賣家另找下家洽商仍未成交返回第一買家時,第一買家一般也不會購買了。
4.內行的商家和藏家對容易損壞的瓷器、玉器、玻璃器、珠寶等古玩都不會手遞手傳看,而是要等對方將物品放置在固定物體上之后才拿取觀賞,萬一物品損壞責任自明。不同的器物有不同的拿法,如果發現對方上手方法不合規矩便被視為外行,行家不會拿出其他古玩供其欣賞,也不會進行交流或交易了。
5.如果商品被買方損壞,自然包賠,但價格會有商量,貨主也會作出適當讓步,但不會低于成本價,破損商品歸買方所有。
6.買賣雙方進行交易時不應有第三者在場,不懂行規的勸其離開,懂行規的會主動回避。因為交易信息被泄露極易造成各種糾紛和誤解。
7.古玩交易不單純是價格上的較量,更重要的是知識和眼力上的較量。無論是買家買假了還是賣家賣漏了,均不能退貨或找后賬。因為古玩交易憑的就是眼力和實力,外行不懂也不敢買,敢買必須要懂。買家也許買假買貴,賣家也許賣漏賣低,買賣雙方都承擔著一定的風險,古玩行很忌諱買方退貨與賣方找后賬。但在行里熟悉圈內利用彼此信任關系而企圖賣高價或者不對路之貨者,應該退賠,并逐出圈內。
8.古玩商之間在購買古玩時存在競爭,在售賣古玩時卻不存在競爭。原因是每件古玩商品都有其獨特性,購進的渠道和價格也不一樣,其可比性就小多了。
9.買家只能詢問古玩的賣價,不能打聽其買入價格,賣方只能報賣價,絕不會泄露自己的進貨價格。
10.行內的商家和藏家都不會向對方詢問古玩的進貨價格,因為這些商業信息是對外保密的。
11.古玩商之間有時會合伙買貨,但一定是在互相熟悉和信任的前提之下合作。買后約定銷售價格、利潤分配比例,并委托一方負責銷售。
12.古玩商的強項是能識別真假,準確評估價格,但是辨偽知識和價格信息都不會輕易透露,因為這些是他們生存的重要手段。
13.當有買家將看中的商品拿在手中與賣方商談時,其他對此商品也有興趣的買家不能在旁發表任何意見,也不能參與競買,應保持適當距離等待。如交易未成,商品被放回原處后方可上手與賣方商談。
14.古玩商和收藏愛好者絕不與偷盜、強買強賣、欺行霸市及不遵守行規的人做任何交易。
15.在古玩行,誰都有眼力不濟的時候,打眼是常有的事。真正打眼過的行家和店家是輕易不會提及的,除非是同道好友。作為店家,行圈里不會輕易“殺人”的,因為這種手段無疑于自殺。
16.作為真正的古玩店家,不會輕易收徒和傳授古玩鑒別的,除非碰見德才兼備有緣分的人。
17.在圈子里,得到上品,講的是緣分和財路,專想“撿漏”的人,往往會載“大跟頭”,之后連翻身的機會都沒有。
18.在收藏圈,藏而不真,鬼也。藏而不精,爛也。藏而不究,愚也。
一個真正的藏家,上升到最高境界就則是:做人、做事、做學問,要體現古玩的終極價值。單純的玩,則會玩物喪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