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是我國陶瓷生產、發展史上最為低潮的時期。我國陶瓷業發展到宋、元、明、清諸代,都有一個復蘇、發展、全盛至衰落的過程,但到了民國時期,整個陶瓷業就一直低迷不振,瓷器生產已呈全面衰退之勢。袁世凱為了效仿封建王朝,在江西景德鎮建立了御窯廠,派郭葆昌監督窯務,陶瓷業中心仍在景德鎮。這些瓷器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傳統官窯瓷器的精美細膩,但總體上看工藝低劣,精美程度甚至不及工藝衰落的晚清瓷器。
民國時期仿古成風,以青花、五彩、粉彩為主流:一個原因是官窯敗落以后,窯工流散到民間,以前民間不得制造的御器,現在隨便燒造了,仿官窯的制式已不再被阻止;二是利益驅使,從三國、兩晉一直到居、宋、元、明、清,沒有不仿的,數量極其龐大。
“洪憲”瓷與“觶齋”瓷在袁世凱復辟帝制的緊鑼密鼓聲中,郭世五想效仿明、清歷代皇帝的做法,在江西景德鎮燒制名貴瓷器,供宮廷陳設使用。郭世五將這一想法稟報給袁世凱,袁世凱大為贊許,當即委任郭世五為陶務署監督,赴江西燒造“洪憲”帝號御用瓷器。為此,郭世五成了景德鎮御窯廠歷史上的最后一任督陶官。
御窯廠在很短的一段時間內,燒出數量極少的一批“洪憲’瓷。它多取興旺祥瑞的雍、乾盛行瓷器為標本,精心效仿。這批瓷器質地精良,彩料考究,造型美觀大方,是一批極為特殊的產品。
其實“洪憲”瓷只是一種通稱,郭世五燒制的高級名貴瓷器并沒有用“洪憲”款識。郭世五督理景德鎮制瓷時,開始先燒“居仁堂制”款瓷,未等“洪憲年制”款御瓷燒制,做了83天皇帝的袁世凱便倒臺了。“居仁堂”為當時袁世凱在中南海的寓所,正宗的“洪憲”瓷是聞名于世的“屏仁堂制”款瓷。所以?,F在見到的“洪憲年制”或“洪憲御制”款的器物,絕大多數都是二三十年代民窯燒制的,雖制作精細,但確屬贗品。郭世五還用自己的別號“觸齋”為款識,燒制了一部分瓷器,與“居仁堂制”款瓷都堪稱名貴。
遺憾的是:至今仍有人將“洪憲”款識的瓷器視為珍品。“居仁章”、“觶齋”款識的名貴瓷器甚少,有人見了不識貨、不重視,乃至輕易出手。鑒別真、偽品時,應特別注意到署“居仁堂制”款的器物,其胎釉、器型、繪畫等均有工細的特點,并且是小件器物多于大件,而仿品往往是“款”十分相像,其余的都很粗糙。
這一時期的青花瓷器胎骨較粗,民窯產品較多。與歷代瓷器相比差距很大。瓷釉與胎骨結合不夠緊密,釉面上出現氣泡和脫釉現象。一般而言,如發現藍色花紋面留有爆釉點且釉色向外爆破的痕跡,其制作年代在近百年內。青花瓷顏色暈暗發藍,俗稱洋藍。洋藍是光緒末期在我國出現的,這時民窯青花瓷器大部分施用洋藍,繪畫精細的漸少,草率的增多。大量青花瓷仿品表現得呆滯,有的雖青翠、艷麗,但漂浮感極強。
水彩是光緒末期出現的一種瓷器彩色,此種彩色不含粉質,具有彩料薄、玻璃質釉的特征。由于選料精細,瓷器胎骨很薄。當時燒制水彩和軟彩瓷器。有的落“洪憲年制”或“洪憲御制”藍料或紅料款。民國時的五彩瓷,其色彩艷麗。大紅大綠的品種多見,很容易與前期的品種區分。較著名的還有仿琺瑯彩和粉彩器物。據文獻記載:1916年,郭葆昌存江西督陶,曾經燒制仿古琺瑯彩瓷百枚左右,題“居仁堂”三字宣統是清代最后一朝。光緒末年至宣統時期,景德鎮按西方體制設立了陶瓷公司并設立分廠,研究新法,技術上有所提高,質量樣式方面都有改良,但終因時局混亂,經費不足,支撐不了而告失敗。
從技術角度而言,宣統瓷器的工藝水平較高,具有現代陶瓷工藝的特征。宣統二年,江西瓷業公司籌措資金,成立中國陶業學校,內設本科及藝徒二班,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專業陶瓷人材。此外,山東淄博、江蘇宜興、福建建陽、廣東佛山、四川成都、河北彭城等地窯廠也都有產品面市,至民國時期繼續燒造。這一時期所留下的產品數量不多,至今仍為稀品。
較高的文化素養,多數都兼能山水、人物、花鳥、蟲魚,而絕無專工一門者。他們往往從圖稿設計、勾畫到渲染皆由一人完成,自由表達畫者的個性,因而淺絳瓷畫就顯得“活”,而且比較“放”,又往往詩書畫協調統一,署款留名,模式新穎。那時瓷板上才逐漸興起署匠師名款、書寫制作年月的風氣。并涌現出一批專畫淺絳彩的名家。
20世紀20年代后,粉彩逐漸取代淺絳彩成為瓷板畫的主流。此時出現了以王琦為首的“珠山八友”,繪制了一批深受各階層人士喜愛的瓷板畫精品。除“八友”外,李明亮、方云峰、鄧碧孫、王步等名家作品也名噪一時。
民國時期的瓷器造型上品種單調,器型喪失了過去渾厚樸素的風格,顯得笨拙,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些國外工業產品的影響。這時期瓷器造型有:陳設品和生活用品。陳設品有:瓷像(人像、佛像、飛禽走獸、三星人、大肚人、和合二仙等)。生活用品有:盤、碗、杯、碟、膽瓶、缸、小瓶、皂盒、煙壺、扣盒、節盒、水仙盤、水洗、帽筒、花盆、筆筒、水孟、筆架、茶壺、魚缸、粥罐、藥瓶、花瓶、將軍罐等。還出現了大量仿古怪器。它的特點是數量多、范圍廣,不僅有仿制歷代名窯陶瓷,還有民國后期仿前期的瓷器。常見的仿制古瓷器有:仿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青瓷;仿隋唐五代白瓷;仿宋元時期官、汝、鈞、哥、定五大名窯瓷器。仿明、清和民國前期瓷器的,制作工藝相當粗糙,如筆筒口沿處修胎不圓潤,摸上去有堅硬感,瓶類器型線條輪廓沒有同治、光緒時分明,瓶雙耳由前朝雙獅耳簡化成為回形耳、花耳,耳的裝飾性愈來越差。
這時期出現了貼花瓷器,有的瓷器全部是貼花的,有的是貼花與水彩相間的瓷器,也就是說,有一部分是貼花,有一部分是繪畫水彩,兩者融為一體。
清末和民國初期,瓷器上出現了“公司”款。如出現了“江西瓷業公司”、“江西桐華公司”、“江西義成公司”、“劉榮盛號”、“唐益源號”、“陳和順號”等款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