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瓶從它出現的那天起,就與人們的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從現在的考古資料和歷史文獻中看,它的作用不外乎貯水器、儲酒器、隨葬器、陳設器等若干項使用功能。它作為盛水器,是在契丹民族時期就開始出現了,作為水的儲藏和搬運的容器,成為當時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這種小口、豐肩、長腹、瘦脛的造型,為梅瓶造型的發展奠定了雛形。
梅瓶的發展到了北宋與元代晚期,梅瓶的作用已經不再是單一的貯水器,從河北省宣化縣下八里張世卿墓(遼天慶六年1116年)后室南壁的壁畫中,我們可以看到在壁畫的前面平行擺放著三只帶蓋的梅瓶,這無疑是用于盛酒的容器。宋、金時期的梅瓶器身多書有帶有酒字的詞句,如“清沽美酒”、“醉鄉酒海”等,這就更加明確了它的用途。
梅瓶作為隨葬器使用,根據目前的考古資料來看,在法庫葉茂臺的遼代墓中就有雞腿瓶的出土。但是出土最多的還是江西省的瑞昌馬頭鎮發現的一座南宋淳祐十年(1251年)墓中,就有一對磁州窯梅瓶置放在死者的頭部的頂端。又如浙江省遂昌縣文管會收藏的南宋龍泉窯蓋梅瓶是1979年在浙江省松陽慶元元年(1195年)墓葬出土的,以及1958年江西南京宋墓出土的影青刻花梅瓶等,這與“梅瓶”的南傳有著不可分的聯系,這些資料充分體現出此時梅瓶的功用。
元代梅瓶的發現,是以窖藏出土和傳世的形式呈現在我們的面前。江西高安窖藏出土的青花梅瓶與保定窖藏出土的青花梅瓶,以其精湛的制造工藝,精美的釉下彩繪技法,充分的表現出當時的陶瓷生產水平。特別是保定窖藏出土元青花八方梅瓶,為梅瓶初創的新品種。同時人們將梅瓶作為珍貴的器物把它埋藏在地窖中,以逃避戰亂和災難,這也足以證明梅瓶的重要地位。
明代的梅瓶除了傳世品以外,有一部分是來自明代皇親國戚和郡王、公主的墓葬中的隨葬器。北京定陵明神宗萬歷皇帝、皇后的陵寢,北京海淀董四村1、2號皇妃墓,山西榆次晉裕王墓,江蘇江寧安成公主墓,南京江寧定遠王沐晟墓,太原七府墳廣昌王和王母、王妃墓,山東魯王朱檀墓,蚌埠東甌王湯和墓,桂林靖江王朱經扶墓,北京石景山區雍王墓,南京西寧侯及妻許氏、丁氏、葉氏墓,南京汪興祖墓,福州西門外張海墓,四川華陽明太監墓,成都白馬寺6號太監墓,四川越陽明巡撫墓,成都梁家巷明太監墓,河北阜城太傅廖紀墓,江西監中縣禮部尚書徐瓊墓,江西永修縣刑部尚書魏源墓,北京豐臺區將軍萬貴墓等。這些墓葬都有一至四只梅瓶出土,這無疑是以梅瓶表現喪葬形式上的等級制度。
清代的梅瓶很少在墓葬中出現,此時的梅瓶基本上是以傳世器的形式呈現在我們的面前。特別是在故宮博物院的清宮傳世器中,大批由景德鎮御窯廠生產的青花、五彩、單色釉等各種形式的梅瓶,它們已經成為宮中使用的重要陳設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