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州窯是我國古代北方著名的民間瓷窯,主要生產民間生活用瓷,數量大,種類多,簡樸實用,裝飾活潑,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產品以白瓷、黑瓷為主,有白釉黑花、白釉醬彩、白釉綠斑、白釉褐斑、珍珠地劃花、綠釉黑彩、紅綠彩等等。
1981年4月15日中國郵政發磁州窯系郵票(T62),郵票全套六枚。
宋代 雙虎紋瓶 金代 黑釉剔花瓶 現代 杏花雙耳瓶
元代 雙鳳紋罐 元代 龍鳳紋扁壺 現代 雙虎耳樽
宋代.雙虎紋瓶,4分,發行量520.66萬枚。瓶高32.1厘米,口徑7.1厘米,足徑9.9厘米。口底相差無幾,腹部稍寬,瓶身細長,如橄欖,上劃對稱兩虎,張牙舞爪,搏斗于草莽之中;底為仰復蓮花紋。為磁州窯系的河南登封窯燒制,是北宋珍珠地劃花代表作品,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珍珠地劃花創始于河南密縣西關窯,它是在器物立體圖案間隙戳印小圓圈,特征系模仿唐代金銀器鏨花工藝而燒制。后流行于河南、河北、山西三省瓷窯,以登封窯產量最多,磁州窯彩色最好。
金代.黑釉剔花瓶,8分,1069.66萬枚。瓶高24厘米,口徑4.3厘米,小口,鼓腹成球形,平底。上半部為黑色剔花牡丹紋,下半部為黑釉,系1955年5月于山西省天鎮縣逯家彎鄉夏家村出土。造型飽滿,釉色光亮,線條紋飾生動流暢,是黑釉剔花的上乘之作,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剔花技法始于北宋,即把紋飾以外的地方剔去,使紋飾具有浮雕感。
現代.杏花雙耳瓶(色泥刻劃雙耳瓶),8分,1076.66萬枚。高30厘米,口徑20厘米,最大胴徑25.5厘米,底足直徑18厘米。是采取北方民間窗花剪紙的手法,與磁州窯特有的黑底彩繪刻劃技術相結合,使之升華為一種嶄新的陶瓷裝飾藝術。他把花與果綜合在一起,杏花露白、花苞泛黃,枝葉簇擁,綠意掩映,突出了民間與民族的性格,表現出一種超現實主義的浪漫風格。在色彩上,又力求創新,色彩鮮艷,產生了一種美妙的視覺效果。
元代.雙鳳紋罐,8分,1012.66萬枚。罐體較大,腹部鼓脹飽滿,上繪對稱雙鳳,作振翅飛翔狀,白地黑花。1969年11月北京良鄉元代窯藏出土。
元代.龍鳳紋扁壺,10分,545.66萬枚。壺體扁平,器口極小,壺體繪有龍鳳紋,為元代常見的紋飾。此壺極富蒙古族器物特色,只是磁州窯有少量出品。現藏于河北省博物館。
現代.雙虎耳罇(高溫花釉雙虎耳罇),60分,156.66萬枚。罇又作“樽”,為古代盛酒器具。該罐高約35厘米,口徑12厘米,最大胴徑18.5厘米,底足直徑11厘米。它是以千百年青銅藝術為積淀,以現代高溫花釉、窯變釉的藝術手段再創出的現代精品。該罐以兩只生氣勃勃的雄虎為耳,造型精巧,別致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