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做人人爽,欧美色在线,一个人的高清视频www,69xxxx女人,啊用力点国产嗯快在线观看,久热这里只有精品视频6

背景: 閱讀新聞

賞郵票識陶瓷(五)—鈞瓷






[日期:2016-04-02] 來源:網絡  作者:綠寶石 [字體: ]

鈞瓷,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窯址在河南省禹縣,古屬鈞州,故名鈞窯。創燒于北宋,盛于北宋晚期。鈞窯屬北方青瓷系統,其獨特之處是使用窯變色釉,燒出的釉色青中帶紅,釉中有“蚯蚓走泥紋”的曲折線也是鈞釉的特征之一,盆、托及尊等宮廷使用器物底部均刻一個由一到十的數字。
鈞窯用的是一種乳濁釉,釉的著色劑主要是銅元素,當時燒成技術較為熟練。然而,銅紅釉對溫度和燒成時窯內氣氛十分敏感,稍一偏離就得不到正常的紅色,這種“窯變”卻往往帶來意想不到的神奇色彩,故有“入窯一色,出窯萬彩”之說。由于釉層在干燥時或燒成初期發生干裂,后在高溫階段釉料流動填補空隙,形成了如同“蚯蚓走泥”般的紋痕,這種缺陷美也是在鑒別時的重要依據。

1999年4月8日我國郵政發行了第四組瓷窯系列郵票—-鈞窯瓷器郵票(1999--3),全套四枚。第一枚北宋時期的《出戟尊》,面值80分。第二枚北宋時期的《尊》,面值100分。第三枚元代的《雙耳爐》,面值150分。第四枚元代的《雙耳連座瓶》,面值200分。


北宋【出戟尊】 北宋【尊】
元代【雙耳爐】 元代【雙耳連座瓶】

這套郵票上的4件鈞瓷,均為國家一級文物。
【北宋·出戟尊】高31.6cm,口徑26cm。此尊口大、底豐,腹微鼓,頸、腹、腳的回面各有一戟,故名。這種出戟尊乃分段拉坯粘合而成,其體大規整,做得極為精細。它的腹部雖鼓卻一點不覺臃腫,造型簡潔,莊重,釉色月白,系北宋宮庭御用品。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北宋·尊】高18.5cm,口頸20.1cm。此器應為渣斗式花盆。在鈞瓷中,花盆是樣式最為豐富的一種造型品種,其共同特點皆為平底,器底都有5個安排有序的圓形排水孔。郵票畫面上的瓷盆造型典雅,凝厚深沉,釉色青里透紫,紫中泛紅,亦是北宋宮庭御用品。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元·雙耳爐]】高42.7cm,1970年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出土。此爐通體潤釉,以天青為主,與月白交融,猶如藍天白云,蔚為壯觀。它以堆貼的手法,在頸部裝飾3個麒麟紋,腹部貼有獸面和鋪首銜環等紋飾。在正面的兩個麒麟之間,有凸出的一塊方形題記,上面陰刻有“已酉年九月十五日小宋自造香爐一個”的楷書銘文,據此可知,此爐系元武宗至大二年(1309年)時的作品。現藏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
【元·雙耳連座瓶】高63.2cm,口頸23.5cm。1972年出土于北京后桃園元代遺址。此瓶口沿呈花瓣形,頸細長,豐肩,上腹圓鼓、下腹微收,下聯5孔座。兩肩對稱處安有雙耳,肩腹兩側還有對稱虎頭圖案,額有“王”字。造型考究,青釉勻凈,紫斑濃重,是元代鈞瓷的代表之作。現藏首都博物館。

鈞瓷是中國陶瓷大家族中的一個成員,但是它很特別、很另類,在中國陶瓷史上也有著與眾不同地位。東漢開始出現的瓷器,至唐代時日趨成熟,并逐漸形成了“南青北白”兩大體系,并以“南越北邢”兩大窯口為代表。但無論是越窯青瓷還是邢窯白瓷,它們的釉色都是單一的,非青即白,無有例外。鈞瓷則不同,它以獨特的自然窯變藝術效果在瓷林獨樹一幟、卓爾不群。鈞瓷的釉色窯變藝術效果不是人為的,而是在窯內爐火的高溫下自然形成的。鈞瓷入窯的時候,是沒有任何色彩的,是一體素凈。那七彩輝映、讓人心旌動搖的絢麗色彩和自然逼真的畫面都是在燒制過程中在窯內形成的,這就是窯變,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窯變原理就是釉料礦物在爐火高溫下轉化呈色的物理化學現象。好的窯變效果的形成所需要的因素非常復雜,它需要性能良好的窯爐、器物在窯中的最佳位置以及科學的燒成制度等因素的巧妙組合才能實現。如果稍有不慎,就會前功盡棄。就是在人們對窯變現象有了相當認識和了解的今天,人們對窯變效果也不能完全掌握,往往是招之不來、不期而至,這也更增添了鈞瓷藝術震撼人心的魅力。

 

收藏 推薦 打印 | 錄入:綠寶石 |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