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是中國歷史上貢御時間最長、文獻記載最多的窯址,其產品上至宮廷貴胄,下至百姓戍卒都使用,宋金對峙時期還曾用于南宋和金代貿易,并在晚唐至金代行銷海外。定窯最重要的產品是不施化妝土的精細白瓷,成為宋元時期士大夫清雅藝術取向的典型代表。其歷史地位因長期以來持續不斷的文獻記載和廣泛影響,被近代學者列為六大瓷系之一。
自20世紀20年代開始,我國學者就對定窯遺址開展調查與研究活動,至今已有一百年的歷史。為了進一步推進中國定窯歷史研究的進城,有必要對以往的研究加以回顧與總結,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反思與展望。
窯址學術史
1922年葉麟趾先生根據多次實地調查,首次確認定窯遺址位于河北省曲陽縣剪子村(澗磁村)和仰泉村(燕川村),并在1934年出版的《古今中外陶瓷匯編》中給予報道。1941年日本學者小山富士夫根據葉麟趾先生的記述前往窯址考察,在窯址采集定窯瓷片1205片并撰文報道。小山的發現后由美國人普拉瑪(James M. Plumer)翻譯介紹到歐美,定窯遂為日本和歐美學界所熟知。新中國成立后,1951年、1957年,故宮博物院陳萬里先生、馮先銘先生分別對定窯遺址進行了現場調查,確認此為定窯窯址的同時,初步判明定窯唐代開始燒白瓷,五代時期有較大發展,宋代為極盛時期。1960-1962年,河北省文物局文物工作隊對定窯遺址進行了考古勘測和試掘,試掘420平方米,首次根據窯址資料對定窯進行了分期研究。1985-1987年、2009-2010年、2018年,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單位對定窯進行了3次考古發掘,其中2009-2010年考古發掘榮獲“200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但因各種原因,歷次考古發掘均尚未出版發掘報告,嚴重阻礙了定窯遺址保護和研究工作的深入。
國外學術史
國外對定窯的研究主要分為傳世品考證和考古新發現報道兩個方面,基本不涉及分期和窯業發展面貌研究。1908年英國人Stephen Wootton bushel出版明代項元汴《歷代名瓷圖譜》的英譯本Chinese Porcelain,是歐美學者對定窯研究的開始。1935年日本東洋陶磁研究所發行《陶磁》定窯???,介紹了日本藏定瓷精品,后附中尾萬三、小山富士夫等學者對定窯文獻資料和紫定、黑定類產品的考證論文。1941年小山富士夫對定窯遺址現場調查后發表《定窯々址の発見に就いて》,其采集的定窯瓷片標本由東京根津美術館集結出版。1983年、1997-1998年、2013-2014年,日本根津美術館、出光美術館、大阪東洋陶瓷美術館分別舉辦了定窯瓷器展覽,并出版了《定窯白磁》《地下宮殿の遺寶:中國河北省定州北宋塔基出土文物展》《定窯?優雅なる白の世界―窯址発掘成果展》圖錄,后附專題研究論文。國外出土定窯瓷器的地點和數量不多,主要有東亞的朝鮮半島和日本、東南亞的泰國和印尼、西亞的也門和伊朗、非洲的埃及、肯尼亞和坦桑尼亞,另在歐洲的西班牙有少量發現。朝鮮半島的高麗王宮遺址和墓葬、日本九州地區福岡縣大宰府鴻臚館遺址、印尼的印坦沉船和井里汶沉船、埃及的福斯塔特遺址是出土定窯瓷器數量較多的4處遺存點,海外出土定窯瓷器時代大致可分為晚唐五代、北宋中后期和金代后期,其中晚唐五代是定窯瓷器的外銷高峰期。以上遺存點出土的定窯瓷器,多只有簡單報道,未有專題研究論文發表。
國內學術史
國內定窯研究成果較多,基本上可以分為六個方面:
1.分期和始終燒年代研究。有林洪、馮先銘、李輝柄、謝明良、穆青等多位學者進行過探討,2009-2010年最新考古成果基本確認:定窯始燒于中唐,終燒于元代,可分為中晚唐、晚唐至五代前期和五代后期、北宋早期、北宋中期和晚期、金代前期和后期、蒙元共六期九段,這是首次基于窯址考古資料的科學分期。 定窯的代表性分期研究成果有:林洪的五期(晚唐、五代、北宋、金、元)、馮先銘的七期(唐、五代、北宋早、北宋中、北宋晚、金、元)、李輝柄的三期(晚唐五代、北宋至金、元)、謝明良的三期(唐至五代、北宋太祖至哲宗、北宋徽宗至金亡)、張金茹的六期(唐中期、晚唐五代、北宋早中、北宋晚、金、元)、穆青的四期(唐早中、晚唐五代、北宋早中、北宋晚期至金代)等,另有權奎山、彭善國、劉淼等對定窯某一發展階段的細致分期。上述分期多基于窯址的小規模試掘或窯址外出土的紀年材料,不能代表定窯分期的全貌。定窯分期的最終確定需以窯址考古資料為基礎,參考相關文獻記載、碑刻資料等綜合來確定。 定窯創燒時間有晚唐、初唐、中唐和隋代等不同觀點,秦大樹等依據2009-2010年窯址發掘資料,結合文獻記載,推定定窯創燒的時間為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2018年定窯隋代窯址的發掘,確認隋代定窯已有瓷器生產,但目前尚未發現隋至中唐時期定窯的窯業堆積,故根據現有考古資料只能確認定窯創燒于中唐時期。
2.制瓷技術與裝飾工藝研究。制瓷 技術方面,主要集中在定窯覆燒工藝的始燒、芒口與覆燒的關系、覆燒技術的傳播等,有劉新園、李輝柄、畢南海、孫新民、蔡玫芬、劉濤等多位學者進行過研究,現基本確認定窯覆燒技術始于北宋中 期,早期芒口器的出現應為裝鑲金屬邊釦,時代早于覆燒技術出現。裝飾工藝方面,主要是刻花、印花、紫定、黑定等類產品的特征和流行時代,如“定州花瓷”“定州紅瓷”等的考證和研究。 定窯制瓷技術與裝飾工藝的傳播交流,大體上包括三方面內容:一是以科技考古分析為基礎的胎釉制瓷技術發展研究;二是以窯址出土器物和窯具分析為基礎的裝燒和裝飾工藝研究;三是定窯與同期白瓷、青瓷窯址之間的技術交流與相互影響。因定窯窯址資料發布較少,自身窯業技術的分期和特征尚不清晰,已進行的相關比較研究尚需進一步深化。
3.銘文瓷器研究。定窯瓷器上的銘文種類非常豐富,主要有“官”“新官”“尚食局”“尚藥局”“奉華”“吳王府”“會稽”“東宮”“德壽”“德壽苑”“壽成殿”“鳳華”等,馮先銘、汪慶正、胡云法、劉淼等多位學者對定窯銘文瓷有專文研究,主要集中于時代、產地、性質等方面。 目前學界對“官”“新官”“尚藥局”“尚食局”四類銘文瓷器的研究文章最多。現基本可確認:“官”和“新官”款白瓷時代為晚唐、五代、北宋初,產地主要為定窯,性質為貢御或貢官類產品;“尚藥局”時代為北宋晚期,“尚食局”時代自北宋晚至金代后期,二者均為宋金時期貢御類產品。
4.窯業技術傳播與交流。主要有李輝柄、秦大樹、權奎山、曹建文、黃義軍等學者對定窯與邢窯、磁州窯、井陘窯、景德鎮窯、磁峰窯等同期南北窯場之間的技術交流和互動研究。
5.產品流布研究。目前主要有喻珊、李鑫、劉淼、高美京、李晞、丁雨等對中晚唐至金代定窯瓷器在國內的流通和對外貿易情況探討。具體而言,喻珊、李鑫、劉淼等對定窯在國內市場的流通和消費研究和高美京、李鑫、李晞、丁雨等對海外出土定窯瓷器的統計和分析研究。因定窯瓷器的準確分期尚未確定,建立在分期基礎上的定窯產品在國內外的流布研究尚需進一步細化。
6.窯址外出土重要紀年定瓷研究。主要有河北定州靜志寺和凈眾院塔基、浙江臨安吳越國錢寬和水邱氏墓、河南鞏義元德李后陵、河南安陽韓琦家族墓、陜西藍田呂氏家族墓、北京金代墓葬、南宋臨安城皇家和官府遺址等出土的定窯瓷器種類和特征研究。另有定窯相關文獻資料考證、胎釉成分科技檢測、生產模式和管理體制等具體問題的研究。國內定窯重要專著或論文集有:《中國陶瓷•定窯》《定瓷藝術》《中國古代白瓷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國定窯》《定瓷雅集:故宮博物院珍藏及出土定窯瓷器薈萃》《故宮博物院八十七華 誕定窯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定窯白瓷特展圖錄》(臺灣)《定州花瓷:院藏定窯系白瓷特展》(臺灣)等,重要的發掘簡報或論文有:《河北曲陽澗磁嶺定窯遺址A區發掘簡報》《河北曲陽北鎮定窯遺址發掘簡報》《定窯澗磁嶺窯業發展階段初探》《早期定窯研究》《景德鎮宋、元芒口瓷器與覆燒工 藝初步研究》《論磁州窯與定窯的聯系和相互影響》等。
定窯研究展望
第一,定窯的始燒與終燒問題。定窯的始燒時間先后有晚唐、初唐、中唐、隋代等多種不同觀點。林洪先生根據1960-1962年考古發掘中最早地層中出土的遺物判斷,定窯始燒于晚唐。馮先銘先生根據早期調查和發掘品中的外黃內白釉平底淺身碗等瓷器特征判斷定窯始燒于初唐,后李輝柄、謝明良、穆青等多認同此說,1982年出版的《中國陶瓷史》亦采用此觀點。張金茹認為定窯遺址出土的外黃內白釉碗時代其實為中唐,即定窯始燒于中唐時期。2009-2010年定窯考古發掘中出土遺物時代最早為中唐,雖2018年定窯北鎮發現隋代窯址,但目前定窯遺址尚未找到隋至中唐階段的連續窯業堆積,故定窯隋代窯業與中晚唐以后窯業的承襲關系尚需進一步考古資料的證實。目前定窯可以確認的始燒時間為中唐,約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此后,學者們需要對定窯遺址開展進一步考古調查,探尋隋至中唐階段定窯窯業發展的缺環。
定窯的終燒時間,研究的學者不多,從目前定窯考古和研究成果看,定窯瓷器的終燒可從兩個視角來判斷。第一,定窯精細白瓷的終燒。定窯是晚唐宋金時期精細白瓷的典型代表,產品特征為細白胎施透明釉,不施化妝土。2009-2010年定窯考古六期九段的分期中,最晚一期為蒙元時期,該期內定窯精細白瓷產品已經消失,即定窯在金代后期已停燒精細白瓷。第二,定窯瓷器生產的終燒。雖蒙元時期定窯已不生產精細白瓷,但其他類產品生產規模仍很大,明代文獻《大明會典》記載,宣德年間,定窯每年向朝廷供應一萬余件酒缸、酒瓶、瓶壇類器物。清代文獻《乾隆府廳州縣志》記載,乾隆年間,定窯每年有瓷器上貢宮廷使用。故定窯精細白瓷的終燒時間為金代后期(約1219年),定窯窯業的終燒時間為清代。
第二,定窯分期問題。窯址的分期問題是所有陶瓷考古研究最基礎、最重要、最核心的問題。定窯的分期研究有五期、三期、六期、四期等多種,2009-2010年定窯發掘最新分期為六期九段,但該分期僅代表此次考古發掘的成果。故需要在2009-2010年定窯分期基礎上,綜合1985-1987年、2018年兩次窯址發掘材料,建立定窯自隋至元代全面的分期標準,為相關的保護和研究提供翔實考古資料。
第三,定窯銘文類瓷器的年代與性質。定窯是中國歷史上貢御時間最長、文獻記載最多、白瓷窯址最具代表性的窯場之一,銘文類瓷器數量眾多、種類豐富是其一大特色。目前發現的定窯銘文類瓷器有“官”“新官”“尚藥局”“尚食局”“東宮”“吳王府”“德壽苑”等10余種,已有多位學者進行過研究,并發表了相關論文。定窯窯址2009-2010年、1985-1987年兩次發掘除出土以上已知的銘文款瓷器外,另有“同”“尚”“龍”“喬位”等新款識,且均有明確地層單位。后期學者們通過整理所有銘文款瓷器,為該類瓷器的年代與性質研究提供準確數據,極大推進定窯貢御、貢官等制度體系的研究工作。
第四,定窯制瓷技術和裝飾工藝傳播交流問題。定窯是中晚唐至金代中國北方白瓷的典型代表,其制瓷技術和裝飾工藝引領了同期的窯業技術和風尚,促使當時的國內外窯場競相模仿,形成一類龐大的“仿定器”產品,即近代學者所言的“定窯系”。從定窯窯業技術和工藝的傳播區域來看,可以基本上分為以下三個層次:首先是因為地理位置相近,定窯窯業技術和工藝對附近區域的邢窯、井陘窯、磁州窯影響最深,此三個白瓷窯址均有大量的仿定器的生產;其次是龍泉務、景德鎮、介休窯等南北方白瓷窯址,尤其是定窯覆燒法傳播,催生了一批生產白釉芒口器的窯場;最后是耀州窯、汝窯、越窯、龍泉窯、南宋官窯等青瓷窯址,定窯的刻花、印花、細線劃花等裝飾工藝對其影響較大。
定窯制瓷技術主要指原料選擇、拉坯、成形、施釉、窯爐結構、燒成溫度等瓷器制作和裝燒技術,裝飾工藝主要包括刻花、劃花、印花、剔花、模印貼塑等裝飾方式,二者包含了定窯產品從原料、成形、裝飾、施釉、燒成的全過程,是定窯能生產各類精細和高端瓷器的直接原因。后期按照定窯瓷器的分期,對定窯不同發展階段制瓷技術與裝飾工藝的特點進行梳理、匯總、分析、統計、研究,明晰定窯各分期內精細瓷器生產的技術和工藝特點,為其工藝技術傳播與交流夯實基礎工作。
第五,國內外定窯產品的流布問題。定窯的產品性質基本上可分為貢御、貢官、商品等三類,貢御和貢官類產品的統計和研究,可明確不同時期宮廷或官府對定窯產品的器形、種類、釉色的需求變化,為貢御和貢官制度研究提供重要資料。商品類瓷器一直是定窯瓷器生產的主體,通過該類瓷器不同分期在國內外的出土數量、質量、種類等的變化情況,可以明確定窯產品晚唐至金代在陶瓷市場的占有率情況,如北宋和遼對峙時期,金和南宋并立期間,在遼境和南宋境內均發現了大量定窯瓷器,說明不同政權在對峙期間同樣有大量的瓷器貿易活動,從側面也反映了人們對定窯瓷器的認可和喜愛。后期學者們通過對定窯在海外出土情況的統計,可以明確定窯瓷器的外銷情況,對中國古代海外貿易和海上絲綢之路研究提供考古資料。(作者單位:河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