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提彩:瓷器修復方法之一。器面釉上彩繪局部傷缺,按照原樣填補描繪,再入小窯烘烤。后提彩以提紅彩居多。萬歷五彩、康熙五彩傷彩后常用此法修復。
補釉:瓷器修復方法之一。在器口釉層磕缺部分或磨口處敷以釉汁進行修補.再入火焙燒,往往可以看出釉面銜接痕的邊際。這種方法多施用于單色釉器物。
鑲金屬口:瓷器裝飾和修復方法之一。芒口瓷器以金、銀、銅、錫等金屬薄片鑲口邊以遮芒,或因口磕傷后為掩蓋傷痕而加鑲口。宋代定窯器為遮蓋覆燒的芒口鑲口較多,稱為“扣器“;明、清以及民國時期.則多為掩蓋傷況。元末明初伊斯蘭教地區(qū)為瓷器鑲口、把、則是迎合了穆斯林的審美習慣,增加裝飾效果,也屬于一種裝飾方法。
貼花:瓷器修復方法之一。器身的雕貼花飾傷殘后.用相似的舊花飾片或新制花飾片進行粘貼修補一般不易發(fā)現(xiàn)。
配底板:瓷塑修復方法之一。陶瓷雕塑的底板傷殘后.配以新底板來加強其完整。但新配底板往往比例不符。
配腿:瓷器修復方法之一。將香爐、雕塑人物、動物等殘傷的腿或足磨去部分或全部截去,再進行補配.有的改變了足的樣式。配腿的器物在整體風格上是可以分辨的。
配手:瓷塑修復方法之一。佛像、觀音、俑人等陶瓷塑像的手部已斷殘無法補救,用其他殘像上完整的手進行替換.或另制新部件,進行插配。
插頭:瓷塑修復方法之一。佛像、仕女等瓷塑人物的頭部傷殘無法修補,取用其他殘像上完好的頭部進行插配.但頸部接口明顯。
鑲底:①瓷器修復方法之一。器物底部殘損后,在器底近釉處精心旋切,用其他完好的器底與之鑲接,一般不露痕跡。康熙器底二層臺階處的鑲接更不易發(fā)現(xiàn)。
②瓷器作偽方法之一。將新器底部取下.換上大小合適的帶官窯款識的舊底足,以混充真品。但往往有誤將碗底作為瓶足的。
鑲耳:瓷器修復方法之一。將器耳的損壞部分或全部,取用其他瓶耳進行粘補.或把原雙耳磨掉重新修補。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一件青花龍云紋大香爐,其中一耳即為鑲補,外觀上幾乎天衣無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