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藍的一種貴金屬藝術搪瓷制品。景泰藍也叫銅胎掐絲琺瑯。
琺瑯是以硅、鉛丹、硼砂磨碎制成的粉末狀的彩料再填于金、銀、銅瓷等器胎上經烘燒而成的釉。琺瑯可以在瓷胎上,也可以在金屬胎上用。瓷胎琺瑯器是瓷器,金屬胎琺瑯器就不是瓷器。下面的資料可以說明景泰藍和瓷器不一樣。
長長的銅絲,經過一點點彎曲成型,最后成為景泰藍上美麗的圖案。這個過程被稱作掐絲。
景泰藍,最早叫做銅胎掐絲琺瑯。到明代景泰年間,這種工藝在朝廷的重視下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形成了富有中國特色的琺瑯藝術。當時的器物多以藍釉作底,“景泰藍”因此而得名。明代的景泰藍,多是模仿青銅器和瓷器,釉料顏色少,風格比較粗獷、質樸;到了清代,制作技藝進一步提高,顏色、花紋、造型都更加豐富。掐絲是景泰藍制作的關鍵工序。正是這道工序把景泰藍和其他琺瑯工藝區別開來,成為宮廷工藝“燕京八絕”之一。
掐絲所用的“絲”是這些厚薄一致,韌性相同的扁平狀細銅絲。只有銅絲的質地達到特殊要求,才能在工匠的手中變幻出各種形狀。
景泰藍的所有花紋都是靠掐絲制成的。紛繁多樣的花紋,使得掐絲的工作異常復雜。這樣一個最簡單的景泰藍瓶子,所需銅絲的總長就需要500米左右。要把數百米長的銅絲僅靠手和這些簡陋的工具一點點彎曲成為精致的花紋,需要的不僅是精湛的技藝,還有沉靜堅強的心境和信念。
花朵的紋樣常常反復出現一件景泰藍上。為了節省時間,工匠們常把幾根銅絲用豬膘粘連在一起,然后作為一個整體加工,這個叫做“膘絲”。隨后,再把彎曲好的花朵放進爐子中灼燒,豬膘被熔化,銅絲彼此分開,幾朵相同的花紋便做成了。這樣制作出來的花紋完全一致,圖案對稱而又美觀大方。
花紋被掐成之后,都會被剪下來放在這樣的大盒子里面。然后再一朵朵的粘到銅胎上面。銅胎是根據設計將銅片剪裁、切割、反復錘打而成的。紫銅片延展性好,是制胎的上好材料。皇宮里最名貴的景泰藍也會使用金、銀等金屬作為制胎的原料。(木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