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釉中間層: 在胎和釉之間形成的化學組成、性質、微觀結構都介于胎和釉之間的過渡層。
胎釉適應性:釉層與胎具有相匹配的膨脹系數,不致于使釉出現龜裂或剝落的性能。
釉的彈性:釉層抵抗壓應力或張應力的能力。
釉的潤濕性:釉熔融時鋪展于胎體表面的性能。
陶瓷顯微結構:在顯微鏡下觀察到的陶瓷組成相的種類、形狀、大小、數量、分布、取向;各種雜質與顯微缺陷的存在形式、分布;晶界特征。
玻化:坯體或釉焙燒時,由玻璃相開始出現直至制品燒成的過程。
固相反應:反應物與生成物均含有固相,且彼此化學成分不同的反應。
助熔劑:能促使物料在較低溫度下熔融的物質。
化學組成:物料中所含各種氧化物的重量百分數。
示性礦物組成:物料的化學組成換算成礦物的理論組成。
實驗式:表示物質成分中各種組分數量比的化學式。陶瓷物料通常以各種氧化物的摩爾數表示。
酸度系數:陶瓷坯式和釉式中酸性氧化物的摩爾數與堿性氧化物加中性氧化物摩爾數按規定公式計算的比值。
干燥介質:干燥器內用于蒸發物料水分的熱氣流。
工作水分:坯料在最適合于成形操作時的水分。
干燥平衡水:物料干燥至與周圍環境的溫度、濕度呈平衡狀態時的水分。
化學結合水:參與組成礦物晶格的水分,包括結構水、結晶水。
臨界水分:物料干燥過程中,不再因水分蒸發而產生收縮時的水分。
內擴散:物料干燥時,水分由內部遷移至表面的過程。外擴散:物料干燥時,水分由表面蒸發至周圍介質中的過程。
窯內氣體分層:沿窯室高度氣體溫度分布不均勻的現象。
等速干燥階段:內擴散與外擴散速度相等,物料表面濕度不變的干燥階段。
塑性原料:在陶瓷配料中賦予可塑性與結合性的物料。
瘠性原料:加水后不具有可塑性的物料。
瓷石:一種可供制瓷的石質原料,主要礦物成分為絹云母和石英,或含有少量長石、高嶺石和碳酸鹽礦物。
釉石:制釉用瓷石,其礦物組成與瓷石相似,但具有較低的熔融溫度,熔融物具有良好的透明度。
瓷土:具有可塑性的土質或粉狀原料的俗稱。主要用于制瓷。
不子:景德鎮地區所用的陶瓷行業俗語。系原生高嶺土、瓷石或釉石經粉碎加工、淘洗后制成的磚塊狀陶瓷原料。
陶士:一種含雜質較多、礦物成分較復雜、主要用于制陶的土質原料。
稀釋劑:能改善或增強泥漿流動性,防止泥漿絮凝的電解質。
懸浮劑:能阻止釉漿、泥漿因沉淀而產生組分分離,保持良好的懸浮性和穩定性的添加物。
乳濁劑:能以極微細的粒子懸浮在釉中,使光線產生漫射、釉呈乳濁的物質。
色基:以著色劑和其他原料配合,經煅燒后而制得的無機著色材料。
釉漿濃度:指釉漿中干料的重量百分數。一般用釉漿的含水率或比重或波美度來表示。
熔塊:水溶性原料、毒性原料與其他配料熔制而成的物料。
淘洗:將粉狀原料在水中進行攪拌,利用重力的差異,使粗顆粒和夾雜物分離而精選原料的方法。
過篩:將粉料通過篩子的操作。
除鐵:用物理或化學方法,除去原料或釉料中的鐵雜質。
練泥:用真空練泥機或其他方法對可塑成形的坯料進行捏練,使坯料中氣體逸散、水分均勻、提高可塑性的工藝過程。
干燥制度:為達到最佳的干燥效果,對干燥過程中各階段的干燥時間和速度、干燥介質的溫度和濕度等參數的規定。
陽模:指工作面凸起,用于形成內表面的模型。
陰模:指工作面內凹,用于形成器物外表面的模型。
燒成制度:為燒成合格陶瓷制品和達到最佳燒成效果,對窯內溫度、氣氛、壓力操作參數的規定。
氧化氣氛:窯內的氣體具有氧化能力,其空氣過剩系數大于1,稱窯內氣氛為氧化氣氛。
還原氣氛:窯內的氣體具有還原能力,其空氣過剩系數小于1,稱窯內氣氛為還原氣氛。
中性氣氛:窯內氣體不具有氧化和還原能力,其空氣過剩系數等于1,稱窯內氣氛為中性氣氛。
氣氛轉換溫度:指窯內由氧化氣氛轉化為還原氣氛時的溫度。
空氣過剩系數:燃料燃燒時實際空氣用量與理論空氣用量的比值。
燒成周期:燒成時完成燒成曲線所規定的時間。
釉中彩:用能耐一定高溫的顏料或由它所制成的貼花紙,在釉坯或制品釉面上進行彩飾,以釉燒時同一溫度或接近溫度下燒成,顏料沉入并熔合在釉中的裝飾方法。
新彩:一種表現手法多樣,色彩豐富,操作簡便的釉上彩裝飾。
化學全分析:測定陶瓷物料或成品中SiO2、A12O3、Fe203、TiO2、CaO、MgO、K2O、Na2O等的含量及灼減量。
差熱分析:記錄試樣與惰性物料在相同條件下的受熱過程中,隨時間或溫度變化所產生的溫度差的分析方法。
惰性物料:進行差熱分析時,用來和試樣比較其熱效應大小的物質,要求它在測量溫度范圍內無熱效應發生。
可塑性指數:泥料的液限與塑限之差。
可塑性指標:泥團在工作水分下,受外力作用最初出現裂紋時的應力與應變的乘積。
燒成范圍:對瓷器而言,系由玻化成瓷到低于軟化溫度之間的溫度范圍;對陶器而言,則是與制品吸水率上下限相對應的溫度范圍。
熱穩定性:陶瓷制品抵抗外界溫度急劇變化而不出現裂紋或者不破損的能力。
體積密度:經110℃烘干的陶瓷物料的質量與總體積之比。
吸水率:陶瓷胎體中開口氣孔吸飽水后,所吸入水的重量對試樣經110℃干燥至恒重后的重量百分比。
機械強度:在外力作用下,陶瓷物料抵抗破壞的能力。根據施加外力的性質,機械強度分為抗張、抗折、抗壓和抗沖擊強度。
鉛(鎘)溶出量:陶瓷制品與食物接觸面受酸性介質浸泡后所釋出的鉛(鎘)量。
α—半水石膏:石膏在水蒸氣存在條件下加壓蒸煮而得到的晶體呈針狀、結晶尺寸較大的半水石膏(a—C aSO41/2H2O)。
β一半水石膏:石膏在常壓下炒制而得到的晶體為不規則碎屑、比表面積大的半水石膏(β—C aSO41/2H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