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做人人爽,欧美色在线,一个人的高清视频www,69xxxx女人,啊用力点国产嗯快在线观看,久热这里只有精品视频6

背景: 閱讀新聞

陶瓷及收藏界的名詞解釋






[日期:2010-04-01] 來源:綠寶石藝術陶瓷館提供  作者: [字體: ]

   1.撿漏:在古玩市場上用低廉價格買到了價值較高的古董。

  2. 打眼:在古玩市場上由于鑒定失誤,把仿品或贗品作為真品購買。

  3. 掌眼:受人之托,為他人鑒定古董的真偽和藝術價值的高低。

   4. 金屬鑲邊:瓷器口邊有所缺陷(如口磕,毛邊等)用金屬材料(金、銀、銅、錫等)包鑲遮蓋。

  5. 窯裂:由于窯內火力不勻,胎體受熱不均而出現的裂紋。

  6. 縮釉:由于胎體不潔,所施釉在燒制過程不能全部覆蓋在表面而縮向他處,而露出胎體。
 
  7. 紋:因胎胚紋薄,偶受輕微碰觸而產生的極細的裂紋。

  8. 磨口:瓷器口部經碰撞而損傷,影響觀賞價值,用砂輪等切割工具將受損的口部修磨平整。

  9. 沖口:器件因沖撞在口邊出現的裂痕,這種細小裂痕長短不一,有的甚至不易看出。

  10. 截口:器件的口部或頸部因碰撞而損壞,而器身完好無損,為保持一定的觀賞價值,將損壞的器口或頸部截去,修磨平整。

  11. 崩口:器件因碰撞而造成口邊崩缺。
 
  12. 毛口:器件口邊有細微損傷、釉面斷續剝落,手捋微有毛糙棱刺感。

  13. 殘耳:器件原飾耳部分或全部受損。
 
  14. 磨底:器件足底原來掛釉、后因某種原因,有意將底釉磨去。

  15. 炸底:因投放物件或外部沖擊,而致器底產生裂紋。
 
  16. 炸肚:器件的腹部因燒制時受熱不勻,或燒成后被撞擊而形成的裂紋。

  17. 棕眼:器件燒制過程中,釉面中的氣泡受熱脹破,而形成的無釉小孔狀。

  18. 刮底:一種不施釉的毛底,在制坯用竹片等工具刮削而成。

  19. 旋紋:以旋轉方式刮制器底、器足而形成的同心圓紋。

  20. 跳刀紋:以刀或其它工具在放射狀刮制器底、器足而形成的跳刀痕。

  21. 火石紅:無釉的砂底上在燒制過程中自然由胎體沁生的淺紅色。

  22. 米糊底:露胎無釉的底足,有較多的黃褐色或黑褐色斑點。

  23. 豬油白:器物的底足像涂了豬油似的泛白,撫之有光滑如玉的感覺。

  24. 醬口:明末清初的器物口沿上往往施一種醬黃釉。

  25. 后加彩:在以前的舊瓷器上加彩繪,低溫燒制形成彩瓷。

  26. 窯粘:瓷器坯體在燒制過程中與其它坯體粘連在一起,出窯后在器件上留下粘連的痕跡。

  27. 后配:器物的某些原配部件,因種種原因缺失,為保持器件的完美而重新配置。

  28. 磕缺:器物因碰撞而造成損缺。

  29. 支釘:瓷器燒制過程中的一種器具,用坯泥或其它耐高溫材料制造,用以支持瓷坯。常用支釘有3-7個支釘,支釘有粗有細。

  30. 墊餅:瓷器燒制過程中的一種耐高溫材料,用以墊持瓷坯。常用3-6塊。

  31. 蛤蜊光:瓷器越過百年后釉面自然氧化出一種原素,迎光側視,隱約可見五光十色。

收藏 推薦 打印 | 錄入:綠寶石 | 閱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