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抱月瓶是清代的一種瓷器。亦稱“寶月瓶”。小口、直頸,頸側雙耳,因瓶腹似圓月,故名。抱月瓶外形最早源自宋元時期流行于西夏的陶制馬掛瓶,明代以青花為裝飾,是清代乾隆一朝重要的陳設瓷器之一。
抱月瓶外形最早源自宋元時期流行于西夏的陶制馬掛瓶,左右雙系,用以掛于馬鞍之側,極具民族特色。明代以青花為裝飾,結合抱月瓶自身獨特風格,將色彩與器形完美融于一體使其發展成為陳設用的藝術品。抱月瓶以永宣時期最負盛名,其中蒜頭口抱月瓶于康熙、雍正兩朝多有仿制。乾隆皇帝更是喜愛有加,因此抱月瓶成為清代乾隆一朝重要的陳設瓷器之一,外形與花樣也隨著御窯廠不斷創新而變化多樣,異彩紛呈。
豆青釉加青花以及青釉暗刻的裝飾手法很早便出現,而此件“三教九流抱月瓶”同時采用這兩種裝飾手法,相得益彰,殊為罕見。凸顯此器卓然超群的藝術魅力與價值。本品存世極為珍罕,器形紋飾相類者,僅日本靜嘉堂文庫美術館回流一件,其余尚未見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