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團泥是紫泥和綠泥的共生礦.天然團泥"骨多肉少",燒成質感,砂粒豐富.用綠泥和紫泥配制團泥質感較差,用后無滋潤感,易"吐黑".團泥料相對要比紫泥和朱泥更為直觀。好的團泥礦料是天然的紫泥和綠泥共生礦料,如紫泥偏多,顏色就偏紅,高溫下偏青,偏灰,相反綠泥成分高,燒成顏色偏黃,高溫下偏灰白。顆粒結構的特征是骨多肉少砂感強烈,表面質感十分豐富。劣質團泥燒成后顏色發暗,有晦澀感或者特別艷麗但沒有質感,幾乎看不見砂質。典型的就是市面上黃朱泥敲擊聲音清脆,透氣性很差,表面沒有砂質感。
出自黃龍山的礦料稱之為本山泥,如本山甲(夾)泥,本山綠泥等。段和團在丁山方言中發音一樣,所以團泥也有人寫成段泥,通常只要產于黃龍山的礦料稱作本山團泥是完全可以的。天然的團泥只要燒結,不會"吐黑".
團泥礦料中紫泥和綠泥共存狀態是片狀結構.不是星點式的.本山綠泥假如不加拼制,直接成泥效果是很不理想的。因此一個經驗豐富的藝人會少許假如紫泥,這樣就成為現在的拼制團泥了。團泥中的紫泥料軟化,在制作時被"明珍"壓碎,造成"拖尾"現象.團泥中的紫泥顆粒在不同燒成溫度,會呈紅色或紫色.拖尾現象主要是因為不同顆粒軟化度不一,在制作時"明真"打來時將其壓碎,造成拖尾現象.一般配制團泥相對比較容易出現此類現象.吐黑主要是指質地疏松團泥壺泡養以后表面因為吸附黑色素。一般質地堅密的泥料,做功到位,燒結度合適。就不會出現此類問題。
造成配制團泥吐黑主要是,燒結度不夠,形成因素主要是選礦不好泥料致密度差,結構疏松等原因。優質的天然原礦團泥通常不會出現此類的情況。一般好的泥料表面質感砂性重,俗稱骨多肉少。這類的團泥相對比較好,泡養以后顏色愈來愈沉。不會吐黑。(木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