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釉上露有鐵銹色結晶條紋,狀如兔毫,故而得名。由于兔毫盞胎中的含鐵量高達9%,在高溫下,胎中有部分鐵熔入釉里,釉層中產生的氣泡把這些鐵質帶到釉面,溫度達到1300℃時,釉層流動,鐵質流成條紋狀,當冷卻時就會從中析出赤鐵礦小晶體,這樣就形成了所謂的兔毫。由于“窯變”等因素影響,兔毫形狀既有長、短之分,粗、細之別,顏色還有金黃色、銀白色等變化,俗稱“金兔毫”、“銀兔毫”等。
兔毫釉流行于宋代,福建建陽窯制品為最佳,以茶盞最具特色,有“兔毫盞”、“建盞”之專稱。《大觀茶論》云:“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玉毫條達者即為兔毫,可見,兔毫釉為黑釉中的上等品。借助宋代的飲茶之風,兔毫盞也名揚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