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燒,瓷器裝燒的一種方法。因采用覆過來方法燒制,故名。始燒于北宋定州(今河北曲陽)定窖。饒州(今江西景德鎮)及東南沿海地區的青白瓷窯也多使用此法。覆燒窯具有支圈及筒形梯狀支具,前者流行于今河北地區,后者流行于江西、浙江、福建等地。運用這類燒法,同一窯爐,燒同樣時間,產品數量提高五倍。
與正燒相對,也稱反燒或伏燒,是把碗盤一類坯件反扣在窯具的技燒方法.分為釉口覆燒和芒口覆燒兩種。釉口覆燒最晚不過南朝,有兩種,一為無匣裸燒,流行于四川延續至宋。唐代山西平定窯、渾源窯,五代至金河北磁縣觀臺窯均使用此法。二為砂墊覆燒,發現于南宋四川瓷峰窯和河北磁縣觀臺窯。芒口覆燒最早見于江西南朝洪州窯對口燒。北宋芒口覆燒亦起源于定窯,遼代開始廣泛流傳,后因芒口覆燒法易留下粗糙的芒口,影響瓷器的美觀,南宋后期漸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