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溫銅紅釉瓷器口沿部特征。高溫銅紅釉瓷器口沿往往有一周自然或人為形成的白色圈線,猶如一葉燈草圍于口部。故稱“燈草邊”或“脫口”。因工藝不同,“燈草邊”的特征也有區別,如明代宣德紅釉為自然形成的白口,而康熙郎窯紅則是人為涂施的一層厚而含有粉質的白釉或漿白釉。這種現象出現于明代永樂時期,宣德時期趨于精細,均是在燒成過程中因釉的流動而自然形成的。
清代康熙年間景德鎮督陶官郎廷極仿燒明代宣德時期紅釉瓷器幾乎達到亂真程度。但宣德紅釉瓷器口沿部那圈自然天成的燈草邊卻無法仿制成功,只好在紅釉瓷器口沿部人為地涂一圈厚而含有粉質的白釉或漿白釉予以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