琺瑯又稱佛郎、拂郎、發藍,是以礦物質的硅、鉛丹、硼砂、長石、石英等原料按照適當的比例混和,分別加入各種呈色的金屬氧化物,經焙燒磨碎制成粉末狀的彩料后,再依其琺瑯工藝的不同做法,填嵌或繪制于以金屬做胎的器體上,經烘燒而成為琺瑯制品。
琺瑯工藝原本傳自西方,但很快發展成為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優秀的藝術傳統的藝術品類。早在公元十二世紀,希臘就已經能制作簡單的琺瑯器。十四世紀,琺瑯工藝傳入中國,明朝時,中國工藝家把這種外來技術與中國傳統的金屬工藝相結合,發展成具有民族特色的特種工藝。明景泰年間,曾大量生產,因為器身多藍色,因而得名“景泰藍”。
清代琺瑯器在明代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融入金屬工藝、陶瓷裝飾工藝及雕刻鑲嵌工藝中的多種技法,形成富麗豪華的風格。
琺瑯器有著黃金和寶石般的華貴和瑰麗,其制作工藝復雜,釉料配制和燒造技術難度大,生產成本高,因此很長時期內作為御用器主要由宮廷內皇家御用作坊制作,又因為得到明清兩代皇帝的重視,不惜工本,精益求精,致使皇家御用琺瑯制品美侖美奐。除少量琺瑯器作為貴重禮物由皇帝恩賜給王公大臣外,民間很少流傳且難得一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