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是一種鉛釉陶器,按質地分類,它應屬于琉璃。唐三彩的燒造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兩次燒成,多運用于結構復雜、器型較大的器物,即先在1050至1100℃的窯內素燒,上釉后,于800至900℃的爐中再燒;另一種是做好坯后直接上釉,在900℃左右的溫度下燒成。后者器物的胎質不如前者堅固,用手指甲就可以劃出痕跡。
三彩按時代和地域分,有唐三彩、宋三彩和遼三彩,其中以唐三彩最負盛名。說它最負盛名,也只是清代末年才開始的。以前,人們對它并不認識。由于交通的不便,盜墓者發現易碎的唐三彩,也往往以砸碎了結。清光緒末年,因為修建鐵路,洛陽城北的許多漢、唐墓葬被挖掘出來,這樣,墓葬中的唐三彩才被帶到北京古玩店出售,才引起金石學家、考古學家羅振玉和王國維先生的注意。羅振玉先生在《古明器圖錄》的序言中指出唐三彩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于是,便有收藏家特別是外國的中國文物收藏者們,出了高價買走許多珍品,這就吊起了盜墓者和古董商的胃口,一時間盜墓之風盛行,整個邙山被挖得千瘡百孔。而做假者看到有利可圖,唐三彩的贗品也越來越多。唐三彩在唐代是模制成型的,用真品翻模比較容易;它的燒造工藝相對瓷器而言,也比較簡單,再加上真唐三彩的釉色幾乎沒有一件完全是一致的,造假時對釉色的要求,比對瓷器的釉色的要求低得多,所以,唐三彩成為古陶瓷門類中作假數量最多、質量最高、也最容易使人上當的一個品種。從民國初年到現在,古董市場上,贗品的唐三彩就沒有斷過,收藏者們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唐三彩的釉色有藍(最為名貴)、綠、黃、白、赭、褐、黑等多種,也有單彩的。它的造型,大致可以歸納為生活用具類、模型類、人物類、動物類等幾種。其中又以天王、女子、駱駝、馬最常見。唐三彩的造型既是鑒定唐代文物的標準器,又可從中看到當時人們生活的各種方面,比如,唐三彩女俑中的眉毛式樣就有很多種,有一種眉毛只是一個小黑點,可能是被稱為“垂珠”的一種眉形。
燒制唐三彩的窯口主要有河南鞏縣、洛陽和西安附近的黃堡窯。鞏縣生產的唐三彩多用淺黃釉打底,然后用綠、赭等色釉補襯,風格富麗堂皇;黃堡窯的產品多以褐色為主基調,再輔以綠、黃等色,少用藍彩,釉色凝重而深沉。
鑒定唐三彩時,首先要注意胎子。鞏縣窯生產的唐三彩用白色黏土做原料,雖然比較堅硬,但因為燒結溫度不夠,所以敲擊起來聲音發悶。仿的唐三彩,胎子很雜,有的堅致如瓷胎,有的是紅色陶胎,還有水泥和石膏的。唐三彩的釉大多數都有細小開片,不見大的開片,片紋自然均勻。由于大多數唐三彩是墓室中出土的,所以紋路中一般沒有浸進泥土,釉層薄而勻,緊貼胎體。而仿制的唐三彩,有的釉太做作,不勻。有的仿品想當然地將唐三彩上涂上黃泥,以充出土文物,遇到這種器物時要十分當心。真的三彩器的刻劃紋飾,刻劃得很深,有力度,上釉時一絲不茍,不出輪廓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