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窯紅釉是清代康熙時期江西巡撫郎廷極督理景德鎮窯務時所創燒,故名郎窯紅。它是名貴銅紅釉中色彩最鮮艷的一種,特點是色彩絢麗,紅艷鮮明,具有一種強烈的玻璃光澤。由于釉汁厚,在高溫下產生流淌,所以成品的郎紅往往于口沿露出白胎,呈現出旋狀白線,俗稱“燈草邊”。底部邊緣釉汁流垂凝聚,近于黑紅色。為了流釉不過底足,工匠用刮刀在圈足外側刮出一個二層臺,阻擋流釉淌下來,這是郎窯紅瓷器制作過程中一個獨特的技法。
郎窯紅是模仿明宣德時期寶石紅釉特征燒制的。釉凝厚,玻璃感強,佳品呈鮮紅色。傳世品以瓶較多,常見的有觀音瓶、棒棰瓶、直頸扁腹瓶;盤碗也為數不少。郎窯紅器皿的口部多為白色,與宣德紅釉瓷器的燈草口特征相似,器皿的底部有白色、米黃色者稱為米湯底,淺綠色者稱為蘋果綠。郎窯紅瓷器底部書寫年款的有“大明宣德年制”、“大清康熙年制”兩種。
許多年前,筆者收藏了一對郎窯綠釉葵口盤。郎窯綠與郎窯紅的同類器相比,在胎、型、足等方面基本一致,只是里外釉面均為青綠色。釉面凝厚,玻璃質感很強,光亮瑩徹釉色較深,開有細碎的斜片紋,并映出五彩光澤。
綠釉瓷燒制在宋代時已較普遍,早期孔雀綠釉瓷,多在坯胎上施孔雀綠釉一次性低溫燒成,因部分器物發色偏藍,有“孔雀藍”或“法藍”之稱。元代工匠則先在高溫中將瓷胎燒成澀胎或白釉瓷,然后再施孔雀綠釉,入窯二次低溫燒制。由于釉面與坯體的膨脹系數不同,瓷部表面多呈現不同程度的細小開片,日久風化、受土壤侵蝕,釉面會出現成片成塊脫落的現象。康熙官窯燒制的孔雀綠釉瓷窯溫提高,胎釉緊密,胎面常有密集細小的開片現象,這是“清三代”孔雀綠釉瓷的特征。
郎窯綠的特征為:釉層均勻較薄,釉色穩定,呈翠綠色,鮮明艷麗,釉面上有較強玻璃般光澤,似有一種翡翠玉般的視覺。在釉下緊貼胎體處布滿細紋片,俗稱“蒼蠅翅”。用10倍放大鏡細看,在釉面上可見密集細小的點點,由釉內小氣泡所形成。在器底近足處有一圈不過足垂釉,俗稱“郎不流”,但垂釉非常自然整齊,似有一種釉流至底足前戛然而止的感覺,厚釉處釉色加深,呈現深綠色。圈足呈泥鰍背,內墻為內弓,底足內施白中閃青釉,有青花雙圈款識。器內施青白釉,釉層較厚,無開片,其釉色與底足內白色閃青釉有較明顯區別。口沿處有一圈明顯粉白釉俗稱“燈邊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