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石紅”,有人把它稱做“窯紅”、“黃溢子”、“黃衣子”或“火石釉”,都是指古代瓷器特別是元明以來景德鎮瓷器和龍泉窯瓷器露胎處所顯現的橘紅色或橙黃色的現象(其他古瓷窯產品中也有,恕不復述)。通過對大量有“火石紅”的古瓷標本和有假“火石紅”的現代仿古磁器的觀察對比,筆者發現真假“火石紅”在瓷器上的表現形式和產生原因是多種多樣的,而我們現在對“火石紅”的稱呼過于籠統。如果不加區別地把瓷器露胎處或者薄釉處顯現出來的橘紅、橙黃色現象都稱做“火石紅”,不但在內外因關系上無法區別“火石紅”的成因,也無法有效的揭示真偽“火石紅”的本質區別,對于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古瓷器中“火石紅”出現的自然條件和工藝原因以及通過“火石紅”來辨別古瓷的真偽,都會產生認識上的局限性,甚至出現判斷上的錯誤。
筆者認為 ,應當從形成“火石紅”的內外因關系上和自然產生與人工制作的區別上,把“火石紅”分為四種基本類型,即胎紅、窯紅、刷紅、假紅。
一、胎紅
顧明思義,這種火石紅的成因是與瓷器的胎土直接有關的,是瓷胎內因作用造成的。“火石紅是由于胎中的鐵質和可溶性鹽類在干燥過程中在露胎的器底處富集,在燒窯結束后的冷卻過程中由于二次氧化便出現這種色調” 。這種解釋是通過實驗研究總結出的科學結論,應當是有權威性的。
人們無法在瓷器燒制過程中直接觀察到這種變化情況,但我們可以通過化學原理分析認識到:當瓷器胎土中含有較多的鐵的氧化物(如氧化鐵Fe2O3)和鐵的非金屬化合物(如青礬FeSO4.7H2O)等,在高溫還原焰氣氛中發生分解,鐵元素脫離其化合物中的其他元素,以離子狀態游離于熔融的胎中,并向瓷器的露胎處富集和向外逸出;或者氧化鐵被高溫分解出極不穩定的氧化亞鐵(FeO),通過窯溫冷卻過程中的析晶變化而富集于無釉的胎面。它們被二次氧化并附著于瓷器的胎釉結合處,就形成了薄薄的橘紅或橙黃色火石紅結晶層。
這種關于胎紅現象產生原理的解釋,從兩個方面得到實物標本的確證:一是筆者發現這種類型的火石紅結晶都有一個共同的分布特點,甚至是一種規律性,即同胎面釉面結合圈成平行的、寬窄不同的火石紅圈,在火石晶體密度分布上是濃淡不一的。越*近瓷器表面的胎釉結合線,火石紅晶體密度越大,顏色就越濃重,然后隨著向釉面的遠離,在露胎部位火石紅晶體的密度和顏色逐漸稀淺以至消失。它就像電影剛散場時的密度分布一樣,影院出口處觀眾的密度最大,隨著同影院距離的增大,觀眾的密度越來越小。筆者把這種現象稱做“散場效應”。表現在瓷器上的火石紅的“散場效應”,正是瓷胎中鐵的化合物在高溫分解后鐵離子向胎釉結合處富集并逸去,或者高溫分解出的氧化亞鐵從釉下胎體中向露胎處析晶過程中,它們被二次氧化的真實反映。這種呈“散場效應”式的胎紅不但廣泛存在于有火石紅的民窯瓷器中,甚至也存在于一些官窯瓷器中。盡管在官窯瓷器中這種胎紅現象僅一線之寬,但它的存在卻是不爭的事實。
二是在明清民窯瓷器甚至官窯瓷器施白釉的圈足內,往往出現一種胎紅的特殊表現形式,就是在瓷器露胎部位沒有明顯的胎紅痕跡,但在接近胎釉結合線的釉面下卻呈現出胎紅的淺淡橘紅顏色。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圈足內施白釉的器物中,有的不僅僅在臨近胎釉結合線的釉下出現淺淡的胎紅色,甚至在離胎釉結合線較遠但釉層十分稀薄的釉面下,也出現淺淡的火石紅色,我們把這種現象稱之為“釉下胎紅”。“釉下胎紅”不但存在于明清景德鎮瓷器中,也十分普遍的存在于宋元耀州窯瓷和宋元明龍泉窯及其他一些瓷窯的產品中。雖然筆者在陶瓷化學方面的知識十分淺薄,但從直觀的觀察分析,這種薄釉下的“釉下胎紅”除非是鐵的氧化物所呈現出的色澤外,是無法別作解釋的,至于為什么在較厚的釉層下不會出現“釉下胎紅”,而在稀薄的釉下鐵離子或氧化亞鐵會二次氧化而了出現“釉下胎紅”,這是需要請陶瓷化學專家來為我們啟迪愚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