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片: 俗稱書畫為軟片, 瓷器為硬片。
反瓷: 沒有上釉的瓷器。
雕瓷: 經過雕刻的花紋凸起的瓷器。
刻瓷: 采用鉆石刻刀刻劃陰花紋的瓷器。
開光: 在單色釉或密繪的幾個部分留有似窗口(長方型,菱形,圓形等)的白地,在白地內再施以繪畫稱為“開光”。
開片: 在單色釉瓷器的釉上出現或粗或細、或長或短的裂紋,是窯工為美化瓷器而故意制作的。帶有開片的釉料是一種專門的配方,既瓷器燒成后,在逐步降溫和出窯后,因胎釉收縮不同步而形成的裂紋。
冷紋: 在單色釉或彩繪瓷器的釉上出現的短而極少的裂紋,是因受冷空氣襲擊自然形成。
魚子紋:在單色釉瓷器表上出現級細碎又很像魚子的裂紋,這也是窯工為了美化瓷器而制作的。
火石紅: 又稱為窯紅、黃溢子、黃衣子或火石釉,指古代瓷器特別是元代與明代以來景德鎮瓷器和龍泉窯瓷器露胎處顯現橘紅色或橙黃色的現象。
螺旋底: 瓷器底部形成的螺旋紋,在清康熙年間的青花器上表現最為突出。
沙底: 瓷器不上釉而露胎的底部。
刀切底: 足部是方棱,如刀切一樣。
泥鰍背:足部是圓形,如泥鰍背一樣,主要見于雍正朝前后。
翻身: 指瓷器的底部。
支釘:其狀呈山字形、上尖下圓,在圓形墊餅上有不同數量的支釘,也有只有一個支釘的。用支釘支燒的瓷器,底部都留有細小支釘燒痕。
淡描: 雙筆描繪的花紋,雙描輪廓,一般多見于青花器。
彩頭:指彩色。
蚯蚓走泥紋: 瓷釉上出現像蚯蚓在泥中行走過的痕跡,宋鈞窯有此紋。
金絲鐵線: 瓷器上的紋片(宋哥窯紋)有的是黃色,稱之為金絲,有的是黑色.稱之為鐵線。
紫口鐵足: 瓷器口部是醬紫色,足部是黑色,是宋哥窯器的特點。
奶釉: 白釉的色澤像牛奶一般豐潤,特指宋定窯瓷器。
裹足釉: 瓷釉包足,足部不露胎,一般為支釘燒法。
垂釉:瓷釉流垂到足邊,像濃液下垂的形狀,一般表現在郎窯紅,宋代有一種黑釉碗也有此現象。
縮釉: 瓷器燒造時由于胎病使瓷釉收縮出現小洞的露胎現象。
串煙: 即煙熏,又稱 “吃煙”“吸煙”, 指陶瓷器燒造時受煙熏,在釉的局部或全部呈現灰黑、褐色斑點的缺陷。
鬃眼: 與縮釉相似,但洞更小一些,如針眼一般。
橘皮釉: 瓷器釉面凸凹不平如橘皮一般。
浪蕩釉: 又稱波浪釉,瓷釉像波浪蕩漾一般。
吐沫釉: 燒造時器身釉內產生像吐沫一樣的小氣泡。
珍珠釉: 高溫色釉中的特殊品種,具有淡雅素凈,顆粒凸起的藝術效果。
蕎面地: 瓷釉表面燒造時從胎骨中發泛的極密極小的黑點,與和好的蕎麥面的黑點極相似。
燈草口: 單色釉瓷器由于口沿釉薄出現的像燈草一樣很窄的白邊。
蒼蠅翅: 郎窯綠釉的片紋內間斷有一片一片的銀色閃光,很像蒼蠅翅。
糟坑: 窯變一類的瓷釉,開片很細碎,使用年久后,有的開片內的小釉塊間斷脫落下來,形成遍身的糟坑。
崩:口部或足部有碰傷但尚沒有出現裂紋稱為“崩”。
錦皮光亮: 對于年代久遠的藝術性較高、彩釉鮮艷且不傷彩、不傷釉的器物的一種贊語。
水淋: 比喻釉彩的光澤,好象剛剛用水淋過一樣。
火光: 新瓷或庫出的舊瓷因為沒有經過一定時期的受舊程度,光亮十足,常用此語做比喻。
火頭: 比喻釉彩很鮮艷或紋飾很熱鬧。
素燒: 需要二次燒成的陶瓷器,既先入窯以低溫750-950度將器坯燒一次,稱為素燒。
澀圈: 瓷坯疊燒前先將器物內心刮去一圈釉,無釉處既稱“澀圈”。流行于金代和元代時期。
浸釉: 又稱“蘸油”,是傳統的施釉方法之一。浸釉時手拿器坯底部浸入釉缸內,使其表層掛釉,然后取出。浸釉質量的好壞與器坯浸入時間長短與操作得當與否有直接關系。
吹釉: 傳統的施釉方法之一,用竹筒蒙上細紗,蘸釉后用口吹,吹釉的遍數視器物大小而定,約為3--18遍。
澆釉: 大型器物的一種上釉工藝,是傳統的施釉方法之一,操作時兩手各執一碗或勺,舀取釉漿,向坯體上交相潑澆。
蕩釉: 傳統的施釉方法之一, 操作時把釉漿倒入器坯內部,然后晃蕩,使上下左右均勻上釉,多余的釉漿倒出既成,這種方法適合于瓶,壺等琢器。
火照: 燒窯時用以檢驗窯內溫度和坯件成熟情況的一種試片。 (編輯:木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