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原燒與氧化燒是陶瓷燒制的兩大分水嶺,兩個完全不一樣的系統,對陶瓷賞析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今天在此與大家分享一下這兩種燒法有什么不同以及如何鑒別。
一、窯中的還原燒與氧化燒的定義
整個窯體里頭是一個空間,燒窯的時候,里頭除了要燒的作品之外,其它空的地方就會占滿氣體,簡單來說,里頭就會有很多“氧氣”,氧氣是燒窯時很重要的變因,我們提到“燒”窯,要燒就要有火,我們也都知道氧會“助燃”,若我們在燒窯時大量的補充足夠的氧氣進入窯室使其充分燃燒就是“氧化燒”;反之,若有技巧的讓窯室缺氧,使窯火從土胎與釉水抽取氧元素則稱作“還原燒”。
二、釉水的氧化與還原有什么不同

中國陶瓷藝術大師涂序生作品【粉彩松鼠圖瓶】,現收藏于綠寶石藝術陶瓷館。
以釉水來說,也分為氧化釉和還原釉。簡單來說氧化釉就是所謂的“色釉”,比如說鐵紅、五彩、釉上彩、或一些現代的青花以及部分釉色很絢麗的天目,他們所表現的是釉的色彩。而還原釉表現的主要是“質感”,比如說古代的青花釉、日本的志野、萩燒、建窯的天目,還有溫潤的青瓷,這些釉沒有絢麗的色彩,但他們都有令人觸摸起來很舒服的質感。
氧化釉在燒的時候,因為窯室中氧氣充足,燒窯時燃料不會與釉彩原料發生化學作用,所以在燒制時就是將釉彩粉末燒至熔化、混合共熔在一起,產生顏色,其技術性在于釉彩原料的調配,只要能買到釉彩配方,知道燒成溫度之后,就可以穩定地將其燒制完成,就像到便利商店買食物料理包一樣,帶回家用微波爐設定即可。

中國陶瓷藝術大師苗長強鈞瓷作品【缽】,現收藏于綠寶石藝術陶瓷館。
還原釉就不一樣了,因為窯室中缺乏氧氣,所以燃料在燃燒時,就必須從釉彩原料甚至胎土中提取氧元素來助燃,釉彩原料就會發生變化與重組,因窯室中高溫環境與常溫不同,就可在高溫中還原出特殊的分子結構。比如說青瓷的“氧化亞鐵”,因為其高溫還原的焠煉,就可產生如寶石、美玉一樣質感的釉色。但燒制最大的缺點就是不穩定,燒窯時必須隨時注意窯火與氣候的變化,以免功虧一匱。換句話說,釉彩配方必須與窯火控制里應外合,合作無間,方可大功告成。所以還原燒就好像到書店買食譜要煮菜一樣,食材都準備好了,但刀法切工,口味調配到爐火控制都不可馬虎,照書來也沒用,需要多年的經驗才可煮出一盤好菜。所以還原釉很少有辦法量產,就算量產也無法一致,這是還原釉最大的技術障礙。但市場還是有不少用“色料”去調出類似還原的釉水,用氧化的方式燒,其成功率大大提升,穩定性也高,但這種偏門燒法,質感是騙不了人的。除此之外,還原燒法的釉水顏色都屬于內斂質樸,無法燒出絢麗繽紛之顏色。
三、還原火中的青瓷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夏侯文青瓷作品【梅青荷風筆筒】,現收藏于綠寶石藝術陶瓷館。
中國最源遠流長的“青瓷”,就是還原釉的一種。青瓷的還原比較特殊,還原火有兩種,分別為“壓力還原”與“氣氛還原”。正統的宋代青瓷釉屬于前者,簡單來說就是燒制青瓷釉時,燃料中的碳元素必需慢慢的由釉水表面穿越厚厚的釉層,到達土胎,布滿作品的皮、肉與骨,再慢慢的由里到外還原出來,必須“細火慢燉”,這樣才會有溫雅玉潤的質感。
那另外一種“氣氛還原”就是利用大火與高碳濃度,常見的銅紅、天目與柴燒灰釉即是這種系統,青瓷若用這種方式燒的話,一樣可燒出青色,但其質感、溫潤度就差一大截了。
四、還原燒與氧化燒的好壞優劣
綜上觀點,還原燒與氧化燒不能單方面去評斷其優劣,若是商業化量產就得選擇穩定性高的氧化燒法,或者是初入陶瓷之門的新鮮人,也可利用氧化燒來提升自信與作品之多樣性。氧化燒是以色釉為發展方向,所以也較偏向于工藝美術的范疇,許多畫家喜歡在白瓷坯上作畫。還有一些是在做整體造型的表現,所以也會選擇用成功率高的氧化燒法,因此,氧化燒法屬于外顯的燒成方式。當然,這方面在西方國家是非常成熟的。反之,還原燒是以釉彩質感為主,著重于燒窯的“過程”,創作者將想法融合于釉水的質感、光澤、與作品線條當中,所以還原燒是屬于比較“內隱”的表現,這點也與傳統儒道文化相契合。 (編輯:木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