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姆渡遺址(Hemudu Site )中國南方早期新石器時代遺址,距今約7000年,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距寧波市區約20公里的余姚市河姆渡鎮(1954年前屬于浙江慈溪市),面積約4萬平方米,1973年開始發掘,是中國已發現的最早的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址之一。在余姚,甚至全國都有盛譽!
河姆渡遺址是我國長江流域一處極為重要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位于浙江省余姚市。遺址保存完好,內涵豐富,以發達的耜耕稻作農業、高超的干欄式建筑、獨特的制陶技術為文化特征,真實地反映了7000年前長江流域繁榮的史前文明。它的發現和發掘動搖了中華遠古文化起源于黃河流域的一元論,有力地證明了長江同樣是中華民族遠古文化的發祥地。
遺址中出土的大量動物骨骼, 經鑒定屬于61個動物種屬。從陳列的鳥類、魚類、爬行類及哺乳類的骨骼殘片,展示了昔日的河姆渡是古林參天,水草茂密,虎吟象吼,魚躍雁飛,一派生機盎然的動物世界,堪稱7000年前的古動物王國。遺址現場有仿造的木樁供后人參考。
河姆渡先民發明了農業以后,生活狀況有了根本改變,但還是不能滿足他們的生活需要,從陳列的骨哨、骨箭頭、彈丸等漁獵工具、酸棗、橡子、芡實、菱角等豐富的果實來看,證明漁獵和采集仍是河姆渡人不可缺少的經濟活動。
河姆渡先民以其勤勞的雙手,非凡的智慧,創造出光輝燦爛的原始文明,證明了滾滾東流的長江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發祥地, 長江和黃河一樣,都是孕育我們民族的母親河,都是哺育中華古文明的搖籃。河姆渡遺址的發現, 被學術界公認是中國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同類型的文化被命名為“河姆渡文化”,1982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