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長江中游新石器時代以大溪文化為主的遺址。位于湖北省枝江縣城東北11.5公里處,地處江漢平原西部邊緣。1978~198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發掘,除大溪文化遺存外,還有屈家嶺文化和極少的“青龍泉三期文化”遺存。

關廟山遺址發掘現場
關廟山的發掘,再次揭示了“青龍泉三期文化”、屈家嶺文化晚期和大溪文化上下疊壓的地層關系;發現了保存較好的大溪文化紅燒土房屋遺跡,由此增加了對南方新石器時代建筑形式和技術的認識。
關廟山豐富的大溪文化遺存,基本上包括了該文化遺存的各主要階段,對研究大溪文化的內涵、特征、分期等,都具有較重要的意義。

關廟山遺址出土 筒形陶杯
大溪文化房基多為長方形或方形地面建筑,居住面和墻壁均燒烤成紅燒土。墻壁為挖槽立柱編扎竹片或小型樹干的夾泥墻。室內分布幾個較大的柱洞,并有圍筑土埂的方形火塘。
居住面下部有紅燒土塊的墊層。有的房基墻根外圍還鋪筑一段紅燒土面形成散水。當時建房采取了多種防潮加固的措施。

關廟山遺址
石器普遍經過磨制,有的通體磨光。大多數為梯形或長方形的斧、錛類工具,穿孔石器很少,還有少量直接使用大中型打制石片的簡單工具。關廟山的大溪文化遺存分為4期。
從早到晚,夾炭紅陶由多變少,泥質紅陶則由少變多,至第四期泥質黑陶數量顯著增加。第一期的敞口折肩罐、三足盤、鼓形大器座,第二期的折斂口起棱圈足盤、薄胎彩陶單耳杯,第三期的筒形瓶,第四期的細頸壺、薄胎黑陶折斂口圈足碗等,都是代表性的器形。

大溪文化 陶器
據放射性碳素斷代并經校正的年代,第二至四期為公元前3900~前3300年。屈家嶺文化遺存主要發現有一批兒童甕棺葬。

屈家嶺文化 甕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