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珠江流域以新石器時代文化為主的遺址。位于廣東省曲江縣馬壩鎮西南。面積約3萬平方米。1973~1976年廣東省博物館等單位進行發掘。遺址下層的新石器時代遺存,據放射性碳素斷代并經校正,年代約為公元前2900~前2700年。
以石峽下層為代表的遺存,1977年被命名為石峽文化,為探索中國嶺南地區原始社會的解體,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中、上層為青銅時代遺存。

石峽遺址 玉錛
遺址下層經發掘的墓葬有64座,初步分為3期。這些都是長方形土坑墓,多數墓坑經過燒烤,有的大型墓坑的填土還經夯打。死者無論成人或小孩,都是單人葬。一次葬較少,流行二次葬,未見集體遷葬和合葬。
二次葬的墓中有兩套隨葬品,一套是連同人骨從原一次葬墓中遷來的殘破陶器之類,另一套是第二次入葬時放置的。目前所知,這在中國新石器時代的葬俗中是獨有的。隨葬器物以陶器為大宗,盛行三足器、圈足器和圜底器。

石峽遺址 三足陶鼎
主要是鼎、盤、釜、豆、壺、罐,以子母口的三足盤、盤式鼎等較為典型。以工具隨葬比較普遍,在第三期墓中尤為突出。有的墓有成套的大小型石錛、石鑿,可能反映出木作手工業的專門化。
有些墓隨葬大量的石鏃,它們不僅用于狩獵,同時可作為戰斗武器;還有一種長身亞腰斜弧刃石鉞,當屬于兵器。幾座隨葬品豐富的大墓,還特意放置成團的稻谷和米粒,作為祭奠食物。這也是反映農業經濟生活的重要例證。
在第三期的二次葬大型墓中,發現制作精美的琮、璧、瑗、環、玦、璜、笄等玉器。有的大型墓隨葬貴重玉器、生產工具和陶器多達110余件,同時還存在隨葬品貧乏的小墓。這種現象反映了私有制的發展和社會的分化。

石峽遺址 陶紡輪
在石峽遺址中層發現40多座墓葬,大多數是小型長方形土坑淺穴墓。出土物以飾曲尺紋、長方格紋等的幾何印紋陶為特征,年代約相當于夏商之際。石峽文化的發展去向,當是石峽中層遺存,但目前兩者間尚有缺環。
石峽上層出土帶“夔紋”、云雷紋、方格紋的硬陶、釉陶器和青銅器,年代相當于西周晚期至春秋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