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辛莊遺址,商代中晚期遺址。位于山東省濟南市東北約4公里處。面積約10萬余平方米。1955年起,山東省文物管理處等單位曾多次調查和試掘。遺址延續時間較長,對探討山東地區商文化的發展有重要意義。遺址的商代文化堆積一般厚1米左右,最厚的達4米。試掘中沒有發現居住遺跡。遺物有陶器、石器、骨器和銅器。陶器的器形有鬲、甗、豆、簋、罐、盆等,見有硬陶、原始瓷器和白陶的殘片。石器有斧、錛、刀、鐮。骨器有笄和鏃。此外發現有卜骨和卜甲,卜骨有鉆、灼而無鑿,也不見刻辭。銅器只發現有鏃、針和鋸等小件器物。1970年曾發現一批青銅器,有 斝、觚、盉和2件銅戈,可能是墓葬的隨葬品,年代相當于殷墟早期。
大辛莊遺址新出遺物400余件,“殷墟之外發現的唯一的商代卜辭”。
山東省2020年度田野考古工作匯報會4月1日、2日在濟南舉行。據了解,大辛莊遺址考古發掘又有新發現,出土包括陶器、骨器、石器、卜甲(骨)在內的各類遺物400余件,以及灰坑、房址、墓葬、窯、水井若干。

考古人員在展示出土遺物
發現房址、窯、水井以及眾多卜骨、卜甲
大辛莊遺址位于濟南市歷城區王舍人街道辦事處大辛莊村東南,是一處以商文化為主要堆積的考古遺址,另有少量史前和歷史時期的文化遺存,面積約40萬平方米。自1936年齊魯大學文學院教授林仰山發現該遺址后,上世紀50年代、60年代和80年代多次進行考古調查。其中1984年、2003年、2010年、2014年四次發掘規模較大且有重大發現。
2020年9月始,山東大學對大辛莊遺址進行了進一步考古發掘??偘l掘面積為902平方米,地層堆積包括耕土層、擾亂層、漢代、東周和商代。共清理灰坑422個,房址2座,墓葬9座,灰溝12條,窯2座,水井3口以及若干紅燒土堆積。
眼下考古人員正在梳理房址信息,從初步掌握的信息看,可能規模不只是一般的房址,由于夯土的西界還未探明,具體的規模和形制還不清楚。
此次考古發掘的南區以規模較大的灰坑為主。值得一提的是,發現的2座商代窯均分布于大型灰坑周圍。其中一座窯的窯箅內徑1.8米左右,火膛深0.9米,形制較大。另外還發現陶鼓風嘴等與冶鑄有關的遺物。窯周邊多灰坑,猜測這可能是一處手工業區。
有意思的是,此次發掘區的北區發現的幾座商代墓葬中,墓壙較小,無葬具,均為單人附身葬。比較特殊的是墓主人下葬的“姿勢”為下肢小腿部分向上翻折,上肢小臂部分靠近背部中間,不過反手綁縛只能說是從姿勢來推測的,沒有發現繩索的跡象。這種葬俗為第一次發現,墓主人基本都為男性,有未成年和剛成年的,從墓葬出土的情況看,這幾座墓葬的墓主人應該都是非正常死亡。
考古人員介紹,此次大辛莊遺址出土各類遺物400余件,包括陶器、骨器、石器、卜甲(骨)等,另有大量陶方、動物骨骼等。其中有大量帶有占卜痕跡的卜骨和卜甲。陶器大多為陶鬲和陶豆。銅器則多為青銅削刀和箭鏃等小件青銅器,考慮到2010年曾出土銅鉞等象征軍事權力的器物,這次出土的箭鏃等也進一步證明了大辛莊為商王朝經略東方的軍事橋頭堡。
多學科合作助力考古發掘
據大辛莊考古工作匯報情況,此次考古發掘的工作目標是為進一步了解大辛莊遺址西部邊緣地區的文化堆積狀況,為深入研究大辛莊遺址的功能分區和聚落形態提供更加全面的考古資料。重點揭露青銅冶鑄相關的文化遺存,為鑄銅手工業性質、遺址性質的探討提供考古學資料基礎。自2020年9月26日進場發掘,發掘區分南北兩個區。發掘區域為蝎子溝西側中部,位于2014年發掘區的西北方。
本次考古發掘繼續貫徹多學科合作的工作思路,精細發掘,盡可能多地提取考古信息。在遺跡處理過程中,充分考慮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的需求,為相關展示利用打好基礎。發掘工作進行了系統拍照、三維建模,并運用了考古發掘記錄系統,全程記錄發掘過程。發掘時采測發掘區內所有的遺跡與遺物的三維坐標。對于一些規模較大、拍攝角度不佳的遺跡以及發掘區的整體進度采用無人機進行航拍。
另外,考古人員還進行了現場檢測分析加實驗室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對出土的金屬遺物和燒土面遺跡使用便攜式XRF進行分析,第一時間為了解遺存和接下來發掘工作的方向提供支撐。對出土遺物、人類遺骸、動物遺存按堆積單位全部采集,并系統采集浮選土樣、植硅體、碳十四測年標本。
據悉,大辛莊此次考古發掘預計4月上旬結束野外發掘工作,隨后將系統開展本年度資料整理。盡快完成各類樣品的檢測工作,結合考古專家意見,確定發掘區性質。后期將在發掘區的周圍組織更加細致的考古勘探,了解手工業區的整體布局。同時結合當地政府考古遺址公園建設規劃,對遺址進行全面、系統地考古勘探和保護工作。
大辛莊國家遺址公園規劃正在編制
各級文物部門歷來對大辛莊的保護非常重視,大辛莊遺址1977年被公布為首批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設立保護標志牌;1982年全國第一次文物普查時,歷城區文化局對大辛莊遺址進行了全面調查,并初步形成檔案材料;2005年大辛莊遺址入選“十一五”全國100處大遺址保護項目;2013年被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大辛莊遺址被納入150處國家大遺址項目,并明確提出全面啟動大遺址保護規劃編制工作。
山東大學聯合相關資質單位先后組織編寫了《大辛莊遺址保護總體規劃》《濟南大辛莊蝎子溝周邊保護與展示工程方案》《大辛莊省級考古遺址公園》等項目,并順利通過專家評審。
新時報記者從歷城區文旅局獲悉,“十四五”期間濟南將打造大辛莊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因此公園規劃也將從“省級”升級為“國家級”,目前歷城區已委托相關單位對大辛莊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進行規劃,規劃編制正在積極進行中。
曾因發現“殷墟之外發現的唯一的商代卜辭”備受關注
1984年秋,山東大學考古專業在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濟南市博物館的支持下,對大辛莊遺址進行了首次大規模的考古發掘,發掘面積約880平方米,獲得了包括青銅器、陶器、蚌器、骨角器在內的大量文物。徐基先生根據該年度的發掘資料,將大辛莊遺址的商文化遺存分為七期,從而建立起魯北地區商文化陶器編年的年代框架,成為魯北地區商文化的年代標尺。徐基先生還指出,大辛莊遺址“是以商文化為主體,同時又包括較多的地方文化因素”;通過比較研究,正式提出了商文化“大辛莊類型”的命名,大辛莊遺址在整個商文化體系中的獨立地位得以確立。
2003年發掘的地點位于蝎子溝以東,發掘面積約630平方米。其中,商代甲骨文的發現意義重大,李學勤先生認為,大辛莊甲骨文“是迄今為止殷墟之外發現的唯一的商代卜辭,它的出現,在甲骨學史上具有標界意義”,這一發現獲評當年“全國最具學術價值的六項考古新發現”,大辛莊遺址也因此引起海內外學術界的廣泛關注。

大辛莊之前出土的卜骨
2010年3月至12月,山東大學考古系與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濟南市考古研究所組建聯合考古隊,對大辛莊遺址進行了為期10個月的考古發現,發掘面積約2000平方米。此次考古發掘發現了一大批商代高等級貴族墓葬和一座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出土一批珍貴的青銅器,榮獲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和“田野考古質量獎”。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復原長度東西約23米,南北約11米,總面積約253平方米,四周可見成排柱礎石,應為回廊式的宮殿或廟宇建筑。
2014年3月至7月,山東大學考古學系與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濟南市考古研究所在大辛莊遺址進行第四次大規模考古發掘。此次發掘區位于遺址西部、蝎子溝以東,發掘面積近700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