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掘單位: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武漢大學、鄖陽博物館、十堰市博物館
項目負責人:陸成秋
學堂梁子遺址位于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青曲鎮彌陀寺村。遺址因發現兩具約100萬年前的古人類頭骨化石而聞名,是一處出土豐富古人類化石、古生物化石和石制品遺存的舊石器時代遺址。考古發掘揭露出了該遺址100多萬年來不同時期的地層堆積。

鄖縣人3號頭骨出土照
2001年6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解決相關的學術問題和建設考古遺址公園創造條件,2021年起,經國家文物局批準,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武漢大學、鄖陽博物館、十堰市博物館等單位對遺址開展新一輪多學科考古發掘與研究。

C、E區出土部分石制品
2022年5月18日,距“鄖縣人”1號頭骨化石發現33年之后,在33米遠的考古發掘探方壁面上,“鄖縣人”3號頭骨化石面世。“鄖縣人”3號頭骨化石出露部分保存完好,形態清晰,沒有發生明顯變形,所能提供的性狀信息比以前發現的兩具頭骨更豐富而真實,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前兩具頭骨變形的缺憾。12月3日,經考古團隊半年多的精細發掘,“鄖縣人”3號頭骨被順利提取出土,進入室內清理和研究環節。

頭骨提取
“鄖縣人”3號是迄今歐亞內陸發現的同時代最為完好的古人類頭骨化石,保留該階段人類重要而稀缺的解剖學特征;該化石處在古人類近200萬年演化歷程的關鍵環節上,為探討東亞古人類演化模式、東亞直立人來源、東亞直立人與智人演化關系等重大課題提供了翔實而關鍵的考古學證據。為實證中華大地百萬年的人類史,講好東方人類故鄉先民演化和文化發展的故事,提供了關鍵節點的重要依據與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