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坡遺址位于陜西省西安市灞橋區,是關中腹地的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該遺址是中國第一次以大面積揭露古遺址的聚落考古方式開展的考古工作和研究,開創了中國聚落考古學先河?!段靼舶肫隆房脊虐l掘報告將半坡遺址新石器時代的遺存劃分為早晚兩期:早期遺存是遺址的主體遺存,保存較好,遺存豐富,年代為距今約六七千年,以人面魚紋彩陶為標志性要素,屬于仰韶文化早期,有人工挖設的內外兩重圍溝環繞;晚期遺存以喇叭口尖底瓶和簡化彩陶為代表,屬于仰韶文化晚期,被稱為仰韶文化半坡晚期類型。

半坡遺址是中國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重要遺址之一,位于陜西省西安市東郊的半坡村。
半坡遺址發現于1953年,經過多次考古發掘,揭示了一個距今約6000至6700年前的原始聚落。


半坡遺址分為居住區、墓葬區和制陶區,布局清晰。居住區周圍有壕溝,可能用于防御和排水。



房屋多為半地穴式,也有地面建筑,形狀有圓形和方形。以下為房屋修建模擬圖。


半坡遺址出土的生產工具,有大量石器、骨器和陶器,石器以磨制為主,骨器包括針、錐等。陶器以紅陶為主,常見器型有缽、盆、罐等,部分陶器上有彩繪圖案。彩陶是半坡文化的代表,紋飾包括幾何圖案和魚紋等,反映了當時人們的審美和信仰。
半坡居民以農業為主,種植粟、黍等作物,同時從事漁獵和采集。當時這里水草豐茂,可能水域是大面積的,所以水中的食物也很豐富。當然只能是想象出來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