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彩白馬
深圳商報記者 王 宇/文 韓 墨/圖
深圳博物館“館藏陶瓷精品展”近日結束,這批東瀛回流的中國瓷器是2010年3月12日這一天來到深圳博物館的,4個大文物箱子,263件(組)中國古代陶瓷,后經國家文物方面的專家鑒定:國家一級文物20件,二級73件,余下的基本為三級。這批東西,來自日本某大企業的無償捐贈,寶物在這一天入藏深博。
深博研究古代陶瓷的學者利國顯說:“這批入藏的文物,是中國古代工匠們的精心之作。藝海擷英,我們先介紹其中唐三彩中的動物和人物,以展現盛唐的社會生活,解讀陶土與火焰所打造的唐代陶瓷藝術。”
唐代官員的形象
利國顯說:“我們讀《舊唐書》、《新唐書》等典籍,從里面接觸了大大小小的唐代官員,史家們筆法高超,或總有神來之筆,讓今人掩卷沉思,那些人物固然可以‘躍然紙上’,但我們依然沒有具象方面的模式——唐代官員究竟長什么樣?于是,我們不妨先看看這批深博入藏不久、日企捐贈的古陶瓷,那里有一件‘唐三彩文官俑’,正是唐代的官員典型的形象。”
面龐豐腴,白凈文雅,神情肅穆剛正,著赭黃色敞領寬袖袍,袖口鑲綠色邊。腳穿如意云頭履,頭戴飛鳥裝飾的幞頭,腳穿如意頭云履,立在圓形細腰的須彌座上,雙臂彎曲拱于胸前,雙手疊于胸前,雙手中間有一孔(應為上朝時捧笏板的樣子),神態矜持肅穆。施黃、綠、白三色釉,唐三彩中,文臣武將的形象不少,神態和穿著各異,但像這樣能將文人道貌岸然的外表和矜持尊嚴的內心世界刻畫得如此淋漓盡致作品實在不多,尤顯珍貴。這件文官俑通高76厘米,施黃、綠、白三色彩釉,是國家一級文物。
利國顯介紹說,有文官,另有武將,那就是這件“三彩天王俑”。天王俑通常隨葬,用于鎮墓,雖有神靈的稟賦,但也有人的資質,這件天王俑挽發髻,雙眉緊蹙,口部微張,雙眼圓睜,一手叉腰,一手握拳上揚,身穿鎧甲,腹部有護甲,腰部系帶,腰下垂膝裙,下綁吊腿,右腿直立,左腿微曲,踏在臥牛之上,臥牛之下為山形座,整個形象表現了當時武夫的氣概和裝扮。這件俑,高79厘米,通身以綠、黃、白三色釉為主,釉色鮮艷明亮。唐代早期只用武士俑,而無天王俑。到唐高宗時,武士俑基本上改為天王俑,天王俑往往腳踏臥獸,這一件是腳踏臥牛。
唐人的沙漠之舟
利國顯認為,盛唐之盛除了社會安定和人民富裕而外,更有唐人對外開放、與異域大規模貿易的氣度。當年這種對外開放的依據,一是依稀尚存的古絲綢之路的種種印記,一是現存于典籍、書畫、雕塑中的寫實。例如,許多年來考古發掘出土的三彩駱駝,是比較常見的,它們身上往往馱著的物件就是明證。
這次入藏一件三彩駱駝,高59.3厘米,就是常見的雙峰駝,它雙目圓睜,炯炯有神,昂首,口部微張,前腿直立,后腿撐地,一副頑強、彪悍、強健的樣態,似乎于沙漠中昂然前行,頭、頸、雙峰和韉部施釉,雙峰、頭、頸部為褐釉,雙峰為白釉,韉部施黃、綠、白三色釉,兩峰之間的駝囊上搭掛絲綢、水壺等物,絲綢在西域諸國是珍貴稀罕之物,可以換回西域的奇珍異物,水壺則是大漠之中旅人的救命之源,駝囊上裝飾著臉譜的圖案。這件駱駝,分明述說著大唐帝國遼闊的疆域、江南絲織業的進步與發達、西域沙漠瀚海之中商人與坐騎的貿易之旅。
珍稀的三彩白馬
利國顯指著一件三彩馬俑說,“它十分珍貴,高56.5厘米,長59厘米,造型生動傳神,塑造細膩準確;通體施白釉,昂首挺立,雙耳豎起,鞍具羈轡齊全;橋形鞍、胸帶、羈轡飾以綠釉,裝飾簡潔悅目。國家一級文物。”
利國顯認為,唐三彩馬是三彩中的瑰寶,在三彩馬中,白釉馬又十分罕見,其共同特點頭小頸長,膘肥體壯,骨肉勻稱,充滿活力。最近在深圳博物館新館“三秦瑰寶——陜西出土周秦漢唐文物展”展出的四匹唐代彩繪陶馬,分別以啃蹄、嘶鳴、勾首、行走等姿態呈現,吸引了無數觀眾,產生強烈共鳴。
唐代官府和民間都很重視馬。唐太宗李世民將騎馬狩獵視為人生三大樂事之一,著名的昭陵六駿就是他讓閻立本畫出樣本,命工匠雕刻而成的;唐玄宗曾選西域、大宛獻來的駿馬令畫師摹繪。他還讓太仆卿王毛伸和少卿張景順主持畜養良馬,數量多達四十多萬匹。玄宗赴泰山祭祀,布置牧馬跟從,“色別為群,望之如云錦”。“又教舞馬百匹,銜杯上壽”;詩人李白吟出”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消萬古愁”之千古佳句……唐代尚馬之風可見一斑。這些都無疑為唐代馬俑的塑造,提供了極其豐富的創作素材,唐代的能工巧匠,以其熟練的技法,靈巧的刀工,簡練的線條,以及對馬匹性情深刻細致的觀察,從而塑造出了無數“瑰麗多姿,絢爛多彩”的唐馬形象。這件三彩白馬是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的杰出作品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
唐三彩馬受追捧
黑白彩馬最名貴
深博這次接收的唐三彩,總計18件(組),其中一級文物6件,二級7件,三級4件(組),一般文物1件。其所表現的有人物、動物、日用品等等,式樣繁多,具有很高的歷史、考古、藝術研究價值,再現了唐代的社會生活風貌。
唐三彩一詞,不見于古代文獻,最早的記載是民國時期。而世人對唐三彩的重視大約在本世紀初。1905~1909年,隴海鐵路修筑期間,洛陽北邙山一帶因工程而毀損了一批唐代墓葬,發現了為數頗多的唐三彩作品。這批唐三彩被運到了北京市場上,受到了國內外古器物研究者的重視和古玩商的垂青,從此,世人皆知唐三彩之名,而且早就引起海外投資者的關注。
在國際拍賣市場上,唐三彩馬很受追捧,其中以白色三彩和黑色三彩最為名貴。雖然近些年海外拍賣會上極少出現唐三彩馬,但從前些年的拍賣紀錄上可以見到唐三彩目前在國際市場的價位。1989年12月12日,國際蘇富比拍賣行拍賣的一件唐三彩黑馬在英國倫敦以495.5萬英鎊成交,這在當時創造了中國瓷器的世界拍賣紀錄;2003年3月27日,紐約蘇富比拍賣的一對唐三彩馬以157.6萬美元的高價成交。
上世紀80年代以來,唐三彩的研究開始火熱起來,有專家將研究成果公之于世。由于唐三彩燒制溫度最高約1100度左右,其制作工藝不算復雜,制作原料隨處可見,胎釉配方也早已公開,仿造高手人才輩出,有的還是唐三彩研究專家。行家們運用現代技術“克隆”出來的仿品,再經歷做舊的過程,陶俑開始橫行于世,讓收藏者很難鑒別。舉一個很極端的例子,1994年,北京潘家園古玩交易市場出現了一批北魏陶俑,國內就開始掀起一場北魏陶俑收購狂潮,幾家國家級文物單位也對北魏陶俑進行了“搶救性”收購,結果都是假的,來自于某造假村,其中一些陶俑是仿制的唐三彩。
有專家告訴記者,唐代燒制的、出土的精品唐三彩,屬重要文物,不容許拍賣,且受到國家《文物法》的保護,至于海外回流的、家傳的除外。那么作為唐三彩的收藏者或投資者,就一定要區分清楚唐代的唐三彩和現代仿制的唐三彩,尤其是一些普通的收藏者,可以收藏那些沒有列入文物保護的唐代燒制的三彩,目前的價格依然偏低,今后將體現出文物價值。而近年來仿制的唐三彩,就必須收集精品,否則后市的升值潛力就不很樂觀。
(深圳商報記者 王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