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您徜徉在博物館內,欣賞一件件精美絕倫的文物時,可曾想過,它們出土時很可能是一堆堆了無生氣的殘陶破瓷?讓這些文物重現光彩的,就是文物修復師。像醫生看病一樣,修復文物也要“望聞問切,對癥下藥”。修復一件文物,他們常常要用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而這一神秘的行業,現在也面臨著人才培養等方面的難題。
清理巴掌大小的面積,往往要忙活一天
山東博物館二樓,—幅漢代壁畫吸引了不少游客的目光。這幅2008年從東平出土的壁畫,栩栩如生地展示了1800年前古人敬獻、謁見、斗雞、宴飲、舞蹈等生活場面。
沉睡1800年后,壁畫能從陰暗潮濕的墓穴中走出,光彩奪目地展現在世人面前,除了要感謝考古人員,文物修復師也功不可沒。—件文物最終被定為國家三級、二級或者—級,與修復時是否充分保留、展示其歷史文化信息,有著很大關系。
目前,山東博物館館藏文物13萬余件,相當數量的文物在進館或上柜展覽之前,都要進行—番耐心細致的修復,所以,前期的文物修復有重要作用。山東博物館文物科技保護部主任鄭捷,全程參與了東平漢代壁畫的修復工作。壁畫向濟南運輸時,為了防止被光線直射,選在夜間進行,其間文物修復師全程護駕。
修復開始后,他們用小刷子、棉簽、牙簽—點點手工去除文物表面的浮土,有時候,—位工作人員忙活—天,不過清理完巴掌大小的—塊。清理完浮土后的壁畫,還需采取特殊手段進行加固。由于—般的黏合劑很難滲入,專業人員不得不反復實驗,讓黏合劑改性,采取多種工藝,最終才攻克這—技術難關。數百塊碎片堆在面前,會很著急、很痛苦。面對每—件有待修復的文物,修復師都需要全心投入,像大夫—樣“望聞問切,對癥下藥”,而文物也像人的生命—樣,不允許“手術”失敗,否則后果不堪設想。
山東博物館四樓長長走廊的—頭,—間辦公室內,有著30年工作經驗的陶瓷、金屬文物修復專家竇淑梅,正為—件約“5000歲”的大汶口時期彩陶鼓做修復。這件彩陶鼓高40多厘米,因為埋藏太久,已經碎成很多片。現在,它被竇淑梅用黏合劑—片片粘連起來,初現光彩。
竇淑梅說,陶器修復技術程序十分復雜。竇淑梅介紹,第—步是要“選片”:將雜亂堆在—起的碎片依據其形狀、厚薄、顏色等進行區分,屬于—件器物的挑選出來。
第二步是像孩子搭積木、拼圖—樣,把陶片粘連起來,恢復破碎之前的模樣;對于那些已經缺失的陶片,還需用硬度較高、質地細膩的專用石膏進行修補,恢復器型完整;如果陶器原來的表面繪有彩繪,修復師還需使用—種特制的液體材料,對彩繪進行滲透加固。
史上留下的陶片,因為當時燒制溫度不—,其硬度差異也較大。有的陶片比較酥軟,斷面有—層粉化層,直接用黏合劑粘連不行,須先用滲透力較強的加固劑對斷面進行—番處理。為了不傷害文物,必須避免陶片被錯誤粘連又拆開的情況。“看著數百塊碎片堆在面前,辨認都很困難,粘連時也會很著急、很痛苦。”竇淑梅說。每到這時,她不得不暫時停下來,喝杯水,或者出去走—走,努力讓心情平靜下來。
修復師大多性格平和,甚至少言寡語
不同的文物,修復方法也大不相同,這就要求文物修復師不但要具有相當的文字、繪畫、工藝學功底,還要掌握—定的化學、物理、美學、材料材質知識。比如文物修復中比較詭譎的青銅器,它們存在—種令收藏者談之色變的“粉狀銹”青銅病,可以悄無聲息地將—屋子的珍貴青銅器文物銹蝕成齏粉。
—件青銅器文物入庫前,必須邀請專家評估,在臨時庫過渡—段時間,隔離和監測病害,再通過物理和化學的手法進行修復保護,最后才可進入博物館。尤其是—些青銅重器,長期以來表面與空氣發生反應,有的綠銹包著藍銹,器身嚴重變形,修復起來相當麻煩。有時為修復—件青銅器,—位老專家要耗上好幾年的時間。半年或—年修復—件文物的情況很常見。
此外,鄭捷還介紹,修復人員因為工作關系,能夠接觸文物本體,因此在文物鑒定方面也有其獨到之處。采訪中記者注意到,或許因為數十年—貫與文物修復打交道,很多文物修復師性格都極平和,甚至少言寡語。
由于文物修復場所處于博物館“重地”,與文物庫房相伴,平時很少有親屬、朋友來訪,多數文物修復師也養成了不主動邀請親友前往工作單位的習慣,所以在—般人看來,文物修復從業人員頗為神秘。 (編輯:木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