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濟南近郊,我發現有條很規整的石板古道,道旁還有古代石碑。”日前,一位資深驢友給記者打來電話。根據他提供的路線,記者來到濟南近郊的扳倒井村、小嶺村一帶的山間村落進行尋訪,果然發現了驢友所說的那條石板路。村民說,這條石板路當年是西營直通濟南的捷徑,原來有30公里長,現在多數路段都消失了,在當地還剩下三四公里,很完整。而立于小嶺村的一塊明代萬歷年間的石碑顯示,這條古道距今已有約1500年的歷史了。

扳倒井村南一段保存較好的古山道

小嶺村嵌在石頭墻上的明代碑刻

明代碑刻上撰寫的修路碑記
扳倒井村有條上山石板路 約有300米長,保存完好
扳倒井村位于二環東路一側,村里的路很窄也很難走,隨地建起的幾層高的樓房毫無規則地分布在村中。
沿著村中間的一條街巷穿過,正好遇到村里沿街的集市。“這條街就是原來穿村而過的古道,可惜現在路上的石板沒有了。你們看,街邊的那個亭子下就是扳倒井,這個村子因井而得名,以前過路的人都到這里找水喝。”在一位老漢的指引下,看到了村中有著悠久歷史的扳倒井。水井旁幾塊被繩索磨出深深溝槽的石頭,透露出水井年代的久遠。
只見這段彎曲的石板路約有300米長,保存得比較完好。有的地方由兩排石板鋪成,寬約1.5米,有的地方由一排石板鋪成,寬約半米。每隔幾塊平鋪的石板,就有一塊起阻擋作用的豎立鋪設的石板。有的路段路面則因地制宜,直接由山體巖石鑿平。在石板路邊緣,有的地方還有用石頭堆砌的路沿。
“這條路就是古山道,沿著它往前走,從山嶺的豁口爬過去就是小嶺村。”一位正在山坡上修理樹枝的中年村民指著往南的上山道說,由于附近的幾個村子都修了進村的公路,現在這條山道已經很少有人走了。
小嶺村的石板古道仍在用 較完整路段有三四公里長
記者沿著山道爬上去,就登上兩座山間的豁口。只見豁口另一邊就是小嶺村,由于豁口處有人開采山石,把山坡挖出個大窟窿,石板路在這里中斷了。無奈,記者又折回扳倒井村,乘車繞行到興隆莊進山,沿著彎曲的山路從另一個方向進入小嶺村。
“你們從村南進村,鋪設這石板的小路就是那條古道,我們村的這段古道保存比較好。”正在村頭地里干活的70歲村民張延泉說,在他小時候,這條古道上的行人還很多,在村里經常能見到停下歇腳的人。可現在南部山區通了公路,除了附近的村民和專門爬山旅游的,沒有多少人走這條道了。
記者走進村子,果然看見一條石板道從山坡延伸到村里,是村中仍在使用的一條道路,旁邊有條蜿蜒曲折的山水溝穿村而過,村民的房屋沿溝和古道而建。一些殘留的老房子用石頭壘砌而成,錯落有致,很有味道。在山水溝旁邊,有的地方還建有石拱橋,有的地方則殘留著石頭砌成的小水庫。
“我們村的石板路和扳倒井村的石板古道原來是連在一起的。”小嶺村65歲的原支部書記田明功介紹說,這條古道北起千佛山東南側的開元寺大佛頭附近,中間經過市中區的扳倒井、小嶺、大嶺等幾個村,一直延續到歷城區的西營,全長約30公里。可現在,由于開路和村子開發等原因,大部分古道都消失了,只有他們村的比較完整,還有約三四公里長的路段。
從明代石碑碑文推測 古道已有1500年歷史
“我家就住在古道旁邊,門口的墻上還嵌著一塊明代的石碑,記錄的就是當年修路的事。”在田明功老人的帶領下,記者找到了記錄明代鄉民集資修路的石碑。雖然石碑經過風化字跡模糊,但仍能辨別出大部分內容。
只見石碑上部有“修路碑記”四個大字,碑文開頭有“省東南開元寺一路上達山川百壁,下通齊省萬家,搬運柴炭,晝夜往來,未必不經由于此也”字樣。內文有“是路至今已千百年矣”、“往來行走者多被跌蹈”的記述,并多次提到居民“劉文仲”募捐籌劃修路的事。在落款處,有“大明萬歷十有七年歲次乙丑季春吉旦立”,以及“募緣善人劉文仲”字樣。
“這塊大明萬歷年間的石碑說明,這條古道從開元寺一直通到南部山區,在明代萬歷年間之前已經有上千年,到現在應該有近1500年歷史了。”65歲的田明功老人說,這么歷史久遠的古道,并且仍使用著,在濟南估計是獨一份了。他說,在石碑上說的“修路”應該是維修,原因是那時路況很差常有人摔倒。而主持募集資金修路的是附近居民劉文仲。
古道曾是南部山區向濟南運送柴炭的要道
“碑文上說的‘搬運柴炭’、‘晝夜往來’的情況,在我小時候仍是這樣。”田明功老人回憶說,他還記得,50年前,無論白天晚上,這條路上都不斷行人。許多山里人挑著擔子從這條道去濟南賣山貨買東西。晚上,經常有行人打著馬燈趕路,村里常有歇腳的行人。大約到了上世紀60年代,由于仲宮那邊修通了去濟南的公路,這條山道才開始冷清起來。
“這可是從濟南南部山區去濟南府的官道呀!聽說此路再往南可以連通去泰安的路。”田明功老人說。
在村民指引下,記者還在小嶺村村內發現了另外一塊古碑,為清光緒年間所立,碑文記錄了當年村民集資修繕石板路的情況,并列有贊助人名單。這塊碑刻再一次印證出,沿線村民對這條重要通道曾多次修繕。
文物普查沒發現古道 村民盼望盡快保護利用
“我還真沒有在市里的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匯總材料中看到有關這段古山道的信息,我馬上向有關區的文化部門了解情況。”15日下午,濟南市文物局副局長于茸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有1500年歷史的石板路應該是濟南現存最古老的山道,很有文物保護價值。當記者問能不能把這條古道列為市級文保單位進行保護時,她告訴記者,作為文物主管部門,他們會盡力去爭取,但最終要市政府統一確定進行公布。
“這樣的古山道很適合徒步旅游,要是開發出來,一定能吸引很多人前去參觀游覽!”15日下午,得知濟南發現了千年古山道的消息,擅長老街老巷和歷史文化導游的濟南國信國際旅行社總經理張曉國興奮不已。
他激動地說,這么一條從歷史走來的古山道,沿途有山有泉,有古村和古跡。走在石板路面上,游人不僅可以欣賞山區的自然美景,也可以探幽訪古,親身感受古人的信息,把今天和古代聯系起來,實在是別有一番情趣。
“我們盼望能盡快把這條千年古道保護利用起來,那對我們村民就太好啦!”小嶺村原支部書記田明功說,因為這樣不僅能保護古跡,也能通過旅游帶動山村的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