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州工地出現瓷片村民忙尋寶
近日,通州區北大街司空小區對面的房屋正在進行施工改造。在施工中,工人從土里發現了大量的瓷器碎片,傳言這些瓷器都是明清時期的古董。于是,不少村民蹬著三輪車,拿著鐵鍬來尋寶。
昨天,記者在司空小區對面的工地里看到,大片的舊房已被夷為平地。在被挖得坑坑洼洼的廢墟里,到處可見成片散落的碎瓷片,上面沒有任何文字,只有些許圖案。五六個村民正在地里敲敲打打,刨出零零碎碎的瓷片。還有幾個村民正在瓦礫里面挖溝刨坑,繼續尋找瓷片。據記者目測,數千平方米的土地已經被挖出約有幾十個大小不一的深坑,其中有的坑直徑超過十米,深達四五米。
“大家都挖我也挖,萬一咱命好碰到了個好寶貝呢。”村民們大多是跟風而動。不少村民聽說此地可能會挖出明清時期的古董,紛紛前來尋寶,有的甚至騎著三輪車來拉瓷片。“此前,工地的工人用鏟車翻土時,帶出了些瓷片,然后就有很多人來看熱鬧,有人說這是明朝的瓷片,還有人說是清朝的。”村民李大爺說,他從1989年開始著迷瓷片收藏,通過觀察,他認為這里的瓷片大多是明末至清康乾盛世時期的。“清朝鼎盛時期的瓷片,繪畫精美細致,而明末期間,人心惶惶,就連瓷片上的鳥都不精神。”
記者在走訪中了解到,雖然不少人每天都來挖,可大家并沒找到什么值錢的寶貝,大多只是挖到了一些破碎的瓷片。這些瓷片也引來一些古玩愛好者和潘家園古玩市場的小販來收,價格在每斤50元左右。
“碎瓷片在運河附近很常見,這些在淺土層里埋的碎瓷片文物價值并不高,很可能是漕運遺留的殘品。”胡先生是個古董收藏愛好者,曾在通州當地收集數萬塊瓷器碎片,他說,這片拆遷區在清代曾是衙門和科考的地方,隨后一直是住宅區,由于該地緊鄰瓷器胡同,古時從南方過來的瓷器從船上卸下后,分揀出來的破損瓷片便被扔在了這里。
對于村民跟風挖寶的行為,一名文物專家稱,拆遷區過去離漕運碼頭很近,地表埋藏的碎片多為運輸時扔掉的無價值碎片,因此居民在表層土壤里挖出有價值的文物的可能性很小。
律師說法
私挖文物應上繳
此外,北京凱亞律師事務所律師董來超表示,根據《文物保護法》,中國境內出土的文物歸國家所有,地下埋藏的文物,任何單位或者個人都不得私自發掘,在進行建設工程或者在農業生產中,任何單位或者個人發現文物,應當立即報告當地文物行政部門,不得哄搶、私分、藏匿。如果村民挖出的是文物的話,那么其哄搶行為違反了國家文物保護法,所以村民應該理智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