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順德新城區關綠路,南國絲都絲綢博物館在綠樹掩映下映入眼簾。
3月1日,這家佛山唯一被錄入中國博物館名錄的民營博物館宣布免費對外開放,今后市民可免費前往參觀。一家民間博物館能夠有如此魄力免費開放,是嘩眾取寵還是胸有成竹?沒有門票收入它如何生存?帶著種種疑問,記者走進了南國絲都博物館。
文化產業是王道
南國絲都絲綢博物館占地16畝。從博物館大門進入,首先呈現在眼前的是一個人工池塘,“再現了歷史上的桑基魚塘,整個漁塘邊上全部都種上了桑樹,池塘里養上了塘魚。”吳英海說。在主體建筑的后面是一片占了博物館將近一半面積的果林。目前已經成活了200多個品種的桑樹共2000多棵,或深或淺顏色的桑葚掛滿了枝頭。
如此一個博物館,憑借幾株桑樹就能免費開放而不怕虧損?運作一家公益性博物館或美術館成本相當高,以在東莞和惠州興辦的兩家民辦公益性博物館為例,僅員工工資和保安費用一個月就需要約5萬元,如果沒有“開源”的途徑,長期運作是一筆不小的負擔。
“我們絕對不是嘩眾取寵。”得知記者的來意,館長吳英海直言不諱。他告訴記者,現在博物館已經小有利潤,可以自給自足。
但民間博物館的生存確實不能如公立博物館一般靠財政撥款。在免費前,南國絲都博物館對區內居民收每人5元的門票錢,對外地游客收費稍高:每人10元。看似不多,但實際上,南國絲都博物館每年都迎來超過20萬人次的游客,即使按旅游團體票1至2元計算,南國絲都博物館最少將損失20萬元的門票收入。對于一個得不到財政撥款的民營博物館,這不是一個小數目。如果沒有門票收入,南國絲都該如何獲得利潤從而生存下去?
吳英海說,民營博物館的生存靠門票不是長久之計。因為自2009年國家推動博物館免費開放后,全國上下博物館的免費開放程度已經越來越高。如果還繼續靠門票生存,民間博物館遲早會關門大吉。
在吳英??磥恚呶幕a業的道路,才是民間博物館生存正道。為了證明自己的話,他帶著記者到了處于博物館中心位置的一棟建筑。“博物館的主要收入來源還是要靠這棟樓里與博物館配套的文化產業。樓內賣的都是我們自己生產的絲綢制品,都打上了南國絲都的商標。”吳英海說,不僅在館內賣,博物館還與一些企業達成協議,為他們提供一些日常的禮品,這些都是博物館的收入來源。所以少收每年的幾十萬門票費,對博物館的經營來說其實影響不大。
墻里開花墻外香
“博物館能夠如此成功,首先要有內涵。再者,政府社會的助推也很重要。”吳英海認為,南國絲都博物館的基礎就是擁有內涵。
南國絲都絲綢博物館是廣東省首家民營絲綢博物館。它的成立源自于館長吳英海的一點“執念”。畢業于蘇州絲綢工學院,入行20多年的吳英海說,看著順德桑基魚塘的消失,絲廠一個個停產,心里很難受。他希望,能夠讓以后的順德人了解順德絲綢業做出一點貢獻。
據《順德志》記載,在19世紀末,順德已擁有機械繅絲工人6萬多,比上海、天津的產業工人還要多500人,產業工人數為全國之最。同時,據《廣東省志——絲綢志》記載,鴉片戰爭后到1929年,中國絲綢80%在廣東生產,廣東絲綢80%在順德生產。
“歷史上,順德工業就是靠紡織業起步的,在80年代以前絲綢業也一直是順德的支柱產業,但目前30歲以下的順德人都少有了解這個行業的了。”吳英海說,作為順德的歷史,就一定會有人想去了解,關鍵是要宣傳好了。
順德區政府對吳英海的想法也給予了很大的支持。“博物館現在所處的地方就是政府免費提供的,不用租金,否則我們不可能活得這么滋潤。”吳英海說,建成以后的博物館還成為了順德力推的旅游景點,只要有機會,有關部門都會向省內外推介博物館。
為了讓市民更好地了解這段歷史,南國絲都博物館采取了與目前國內已有的少數絲綢展覽館不同的動靜結合方式,既提供文字、圖片資料介紹順德絲綢業的發展歷程和生產工藝,如“香云紗”等特色絲綢文化,更提供機會讓游客親自動手參與制作,游客可到養蠶室喂一喂蠶寶寶,再到織綢、染色示范廠動手學習織綢和染布,然后到真絲絲巾手繪、制衣室為絲巾繪上自己喜歡的圖案。
昨日,吳英海還特地帶記者到繅絲示范廠,那里2臺繅絲機靜靜地躺著,雖然已經接近“退休”,但這2臺機器還能完整地為游客展示幾十年前的生產工藝,“表演”繅絲過程。“就是這種能夠動手的機會讓不少游客慕名而來。”吳英海自豪的說。
此外,吳英海還帶著工作人員前往各個旅行社推介南國絲都博物館,目前該館已經和180多家旅行社達成了合作協議。這一切確實起到了效果,前來參觀的人群絡繹不絕。但讓吳英海揪心的是:來自國內及順德的游客并不多。“港澳游客占了60%。”吳英海只能無奈的接受這種墻里開花墻外香的局面。
“免票的初衷就是希望讓更多人了解順德的絲綢文化。”吳英海說,這也是讓博物館長久興盛下去的重要法寶。他坦言,免門票最大的優點就是能夠吸引更多的市民前來參觀,增加了館內的人氣。
渴望“國民待遇”
除了南國絲都博物館,近年來,在順德出現了一股私人博物館熱,一些企業家基于個人收藏的需要或文化的理念,耗資為個人收集的歷史文物和藝術品開設不同主題博物館。私人博物館,已經成為順德軟實力的另一種展現形式。
但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卻發現,順德民間博物館的生存環境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好,他們仍然在艱難中求生存。盡管如此,在國內無成功經驗可供借鑒的情形下,順德的民間博物館仍在尋找生存與發展的平衡點,尋找適合民間博物館的發展之路,為中國民間博物館發展提供經驗。
對于未來順德民營博物館的發展,吳英海直言:“急需政府出政策、出資金給予扶持。”他以自己為例,“南國絲都博物館開館4年多以來已經迎客達90萬,但投入也達到了1500萬元。好在有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投錢進來。”吳英海說,如果沒有大家齊心協力,南國絲都博物館不可能會有這么好的發展。
在記者面前,吳英海拿出了一份陜西省對于民營博物館的支持政策。記者看到,從資金、扶持政策等方面陜西都已經給出了一份很完善的扶持體系。“現在順德基本上沒有任何資金及政策扶持,只是任民營博物館自行發展。”吳英海說,不說要和公立博物館一樣獲得財政撥款,至少也給點政策、資金扶持的“國民待遇”。
來自津門的著名畫家周鐵寧也指出,目前順德民營博物館的發展,仍然還處于起步階段,缺少了大企業及政府的支持。很多企業存在短視和急功近利的心態,寧可一筆砸上百萬元搞一場“轟轟烈烈”的晚會,也不愿細水長流地經營一家博物館。此外,政府的扶植也很重要,藝術活動不能光靠政府組織,更多的還應靠社會力量來推動,這才能形成堅實的社會基礎。
同為發達地區的南海與順德相比就做得很不錯。據了解,根據南海去年3月出臺的《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獎勵資金實施細則》,民間資本投資興辦藝術館開展公益活動,符合相關條件的單個企業年度可享受獎勵金額最高不超過20萬元的補貼。而西樵鎮也出臺了《鼓勵文學藝術家進駐西樵創作扶持獎勵措施》,這無疑對民間文化愛好者及民間博物館的發展是一個利好消息。
昨日,記者也致電順德文體旅游局進行了解民營博物館的扶持措施。順德區文體旅游局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該局已經制定了一份扶持民間博物館的專門政策,目前已經上交區政府進行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