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顏真卿 〔祭侄文稿〕(顏真卿真跡,天下排行第一或第二行書)
《祭侄文稿》行草墨跡,顏真卿書。縱28.2厘米,橫72.3厘米,25行,共230字。此帖本是顏真卿為自己的侄子寫的一篇祭文草稿,他的侄子季明為叛軍安祿山所殘殺。這件作品原不是作為書法作品來寫的,由于心情極度悲憤,情緒已難以平靜,錯桀之處增多,時有涂抹,但正因為如此,此幅字寫得凝重峻澀而又神采飛,筆勢圓潤雄奇,姿態橫生,純以神寫,得自然之妙。元代張敬晏題跋云:“以為告不如書簡,書簡不如起草。蓋以告是官作,雖楷端,終為繩約;書簡出于一時之意興,則頗能放縱矣;而起草又出于無心,是其手心兩忘,真妙見于此也?!痹r于樞評此帖為“天下第二行書”。在此帖真跡中,所有的渴筆和牽帶的地方都歷歷可見,能讓人看出行筆的過程和筆鋒變換之妙,對于學習行草書有很大的益處。原跡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蘇軾 〔黃州寒食帖〕(蘇軾代表作,后有黃庭堅跋,可與王羲之蘭亭及顏真卿祭侄并列三大行書)
元豐三年(1080)二月,蘇軾四十五歲,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獄“烏臺詩案”受新黨排斥,貶謫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窮愁潦倒,第三年四月,也就是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作此兩首寒食詩,書寫此卷的時間大約在翌年,或元豐七年離開黃州以后。元符三年(1100)是卷收藏者蜀州張氏取之邀黃庭堅觀賞,并書一則題跋,與原跡可謂互為輝意映。






五代 趙干 〔江行初雪圖〕(五代名家繪畫真跡,李后主題字)
絹本水墨設色 縱25.9厘米,橫376.5厘米。
此圖為趙斡僅有的傳世作品。表現朔風凜冽、雪花飄飄的冬日江岸,漁夫們冒著嚴寒張網捕魚的情景,全卷布置以蘆葦、寒樹、坡岸、板橋,漁民活動其間,或撐舟,或撒網,或于蘆棚中避寒,或在船上炊食,江岸有騎驢之行旅,寒冷畏縮之狀極為生動感人。畫中樹石筆法勁健,水紋用筆尖利,天空以粉彈出飛舞的雪花,技巧十分嫻熟。是一幅流傳有緒的中國繪畫珍品。
趙斡,生卒年不詳,江寧(今江蘇南京)人,五代南唐畫家。后主李煜時為畫院學生。善畫山水、林木,長于構圖布局,所畫皆為江南風景,多作樓觀、舟船、水村、漁市、花竹,具有田野情趣。所作江行圖,深得浩渺之意,見之使人如身臨其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