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嚴和店窯。嚴和店北距臨汝縣城十二公里。境西有一鴻溝,溝東地表一米以下有兩米厚的堆積層,溝西上匣缽、瓷片堆成,向南直至莽川。在長200米、寬50米的地面上,遍布著大量的瓷片標本。從采集的標本觀察,嚴和店窯宋時以燒制碗、盤為主,兼燒瓶、尊、洗類等物,與汝瓷很接近,但多注重裝飾。器表有各種不同的刻、印花卉圖案,純然民窯系統。
(2)寶豐窯。該窯位于寶豐城西大營鎮清涼寺村南河旁臺地上,不僅產品豐富,而且規格可觀。從實物標本中觀察,該窯以燒造民用瓷器為主,兼燒北宋宮廷用瓷(即汝窯)。其種類有刻花、印花青瓷,又有磁州窯類型的白地黑花、白瓷和白釉加綠彩、黑釉兔毫以及色澤明快的宋三彩和風靡一時的仿鈞制品等。寶豐清涼寺窯場規模宏大,面積約80萬平方米,地層堆積物厚處達6米以上。從出土的窯具看,當時的制瓷工藝已相當先進,專業化生產已經形成。
(3)東窯。東窯在汴京以東的陳留縣,亦稱"董窯",創于北宋初年,但未發現窯址。該窯以東青器見著,與汝窯、汴京官窯并列。東青器亦稱"青東器"、"青冬器",胎骨細膩、釉面光潤,多紫口鐵足。文獻中記載器類有瓷印、獅鼓鎮紙、菊瓣水中丞、天雞壺諸種。其中天雞壺下有一竅,制做之精,不同凡響。清代雍正時御廠仿燒的東青釉極為成功。因其釉色又與豆綠接近,故也叫"豆青"。東青器沈靜雅素之風格,與耀瓷和龍泉瓷有著根本區別。
(4)宜陽窯。宜陽窯位于宜陽縣西的三里廟,再向西靠近銀屏山,故也叫"銀屏山窯"。該窯以燒造青瓷為主,兼燒白釉,白地黑花及黑釉器。宜陽窯一般施釉較厚,這在臨汝窯系諸窯中很少見。器表除去素無紋者外,刻花和印花占多數,還有少量的劃花或刻、劃兼作,以及刻、劃、剔地等技法并施的。在裝飾紋樣中以花卉為主,另有海水游魚等圖案。宜陽窯的刻花工序一般是先刻出花葉輪廓線,再蓖劃花筋葉脈,風格與定窯、耀州窯相似。所不同的是,該窯碗內多滿刻菊瓣紋,青釉器蓋頂也多刻有百折紋,形成以蓋紐為中心向四周的放射線,簡捷而生動。
(5)內鄉大窯店窯。內鄉大窯店窯即文獻中提到的鄧窯。南宋葉 《坦齋筆衡》記載:"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內鄉縣北宋時屬鄧州,《南陽府志》記載有大窯店名稱。經調查窯址就在縣西25公里的大窯店區。從已獲的標本觀察,此空延續時間很長,由唐至元歷經500年之久。宋時以燒造青瓷為主,釉色介于鈞、汝之間。內鄉鄧窯的印花裝飾與嚴和店、宜陽、新安等窯均有差異。上述各窯印紋較淺,而內鄉鄧窯印紋隆起;上述各窯印花碗的外壁,多刻有荷葉之筋紋,而內鄉鄧窯不見,保持了自己特有的風格。
(6)東溝窯。東溝窯位于臨汝的東北隅,在大峪店越山即入禹縣,是鈞瓷故鄉的近鄰。所燒青瓷既有汝窯風格,又有鈞窯特色,可以看出兩窯的影響。東溝窯燒制的板沿洗,具有典型的宋鈞特征,洗底輪旋有凹入的淺圓窩,在天青釉地中帶有玫瑰紫色斑點。這種洗也有通體施青綠釉的,釉質純粹滋潤,燒得恰到好處。陳家莊窯在大峪店北四公里,所燒器物以碗、盤、洗、罐為主。燒制的小盤,由于口沿有下卷弧度又可置于直口碗上做蓋,造型設計美觀實用。僅距臨汝嚴和店半公里的蜈蚣山窯,所燒瓶、罐、洗類,釉色有月白、淡青二種,其中尤以淡月白中帶紫紅斑彩最為動人。這種月白釉掛紅斑的現象,在其它瓷窯中是沒有的,可以說是臨汝蜈蚣山窯的特殊風格。傳世品中未發現這類完整瓷器,因此極為珍貴。
(7)禹縣八卦洞窯。禹縣是鈞瓷的故鄉,半個多世紀以來,國內外同仁在此進行調查,發現了近150處窯址。禹縣城北門八卦洞窯,在燒造規模和產品質量上,為禹縣諸窯之冠。該窯創燒于北宋中期,晚期為官家所控制,燒造宮廷用瓷。八卦洞窯產品釉色有天青、淀青、月白、天藍諸種;造型有各類花盆和盆托,如葵花式、蓮花式、海棠式、渣斗式、六方形和長方形,還有尊類、洗類、瓶類、碗類等。該窯器物的特點是:胎質堅固、細膩致密;釉面紅紫相映、光彩奪目;器表偶有走泥者多開片狀;一般器物底足滿釉,洗 、盆類另涂釉,并按器形大小刻有從一到十的字樣,井然有序。這些編號數字的發現,解決了陶瓷研究者對其多年的爭議。
(8)新安城關窯。新安城關窯位于豫西地區,是一處宋元時期制瓷水平較高的生產窯場。經鉆測,遺址面積約27萬平方米,地下埋藏很富。新安城關窯產品種類俱全,其中的青釉器與本窯其它瓷類比,具有施釉薄而勻凈的特點,在燒造技術上,鐵的還原可謂恰到好處,出現了天青、淀青、豆綠、蔥綠等多種釉色。新安城關窯器表比較注重圖紋裝飾,由刻花、劃花到印花,由纏枝、折枝、交枝花卉到鴛鴦戲蓮、海水游魚及田螺浮于水浪等,富有濃郁的民間生活氣息。
2.3 浙江龍泉窯 龍泉是"越窯"系統青瓷。早在公元三、四世紀時,今浙江東部寧紹地區就已形成了一個以紹興、上虞為中心的早期越窯青瓷體系。三國兩晉和南北朝時期,浙江地區制瓷業有越、婺、甌、德清四窯,其中質量最好的是越窯,德清窯則兼燒黑釉。唐越窯更上一層樓,余姚瓷以釉取勝。五代、北宋初期又以余姚為中心,再度形成了一個燒制所謂秘色瓷的越窯體系。北宋時期的龍泉窯受越賓、婺窯和甌窯的影響,燒制與其有相似特征的青瓷。進入南宋,龍泉為應付臨安朝廷、官家需索,開始生產一種以石灰堿釉為特征的似官或似官瓷器;中期以后,才逐漸形成了有龍泉自身特點與風格的梅子青、粉青釉青瓷。降及元明,浙江龍泉窯已由高潮逐漸衰落,后終為江西景德鎮所替代。 根據歷年考古發現,越窯系統的"先龍泉"始自唐代,它是繼承浙東越窯的優秀傳統而發展到浙西的。《新唐書·地理志》記載:"越州,會稽郡中都督府,土貢瓷器"。這說明,唐代越州已有貢瓷,而當時屬于括州的"先龍泉"則僅僅是對越瓷的仿制。七十年代初,在龍泉的大窯、金村進行發掘,發現宋代龍泉窯的三疊層,從遺存標本中可以看出,與"先龍泉"有別的龍泉青瓷創燒于北宋早期,以南宋晚期的產品為最精,可與文獻記載相印證。以下就從質地、造型、釉色、紋飾四個方面,對龍泉窯做一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