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龍泉是繼越窯而起我國南方著名的瓷窯,宋時器胎骨多為灰白色,少數灰黑色,胎質堅實、細密。
②龍泉器物的造型,渾厚古樸,種類較多,早期產品以日常用具盤、碗、壺為主,瓶、杯、洗、爐等也有燒制。
③宋早期龍泉底部露胎,中期才開始施釉。早期的釉色是青中泛黃,以后釉色多變,有粉青、翠青、梅子青諸種。由于器身釉厚,邊沿轉折處釉下墜,就會顯現出白色,被稱為"出筋"。這種情況,粉青、梅子青最多。龍泉施釉較為細密,釉面極為光潤。
④ 龍泉的裝飾,有圖有字。早期大都刻、劃花紋、常見的有弦紋、蓖紋、蓮瓣紋,中期花紋減少,僅刻劃簡單的蓮瓣紋,大都沒有裝飾。瓷洗里常見貼有雙魚,瓶類飾有魚耳、鳳耳、貫耳等,還有的在釉上飾以紅褐色斑點。也帶款識的,如青瓷盤內印有"洞濱遺苑"或 "金石滿堂"的楷書圖章。 以上四個方面,概括了宋代龍泉窯的基本面貌??墒?,明代中葉,人們在論述龍泉青瓷時常常以"哥窯"、"弟窯"為主題,有的干脆以哥窯、弟窯取代之。更有甚者,將龍泉窯系的"黑胎"瓷說成是南宋官窯、哥窯,白胎瓷(以貫耳瓶為例)說成是汴京官窯……,如此等等,這在國內外陶瓷著錄中??梢姷?。章生一、二兄弟各主一窯的傳聞,純屬演繹而來,不能做為史實依據。明人所謂的宋"五大名窯",其命名亟待更正。
3、北宋的名窯
3.1 汝窯 關于汝窯的起源,我國學術界從五十年代起就進行了研究和探討,至今眾說不一。本人認為:汝窯源于臨汝窯,而臨汝窯形成一個窯系是"受南方秘色瓷的影響"。北宋中期,臨汝窯在繼承和發揚越窯傳統的同時,一方面借鑒定窯的先進印花技術,一方面采用了耀州支釘托燒的疊燒方法,創造了中原地區印花青瓷的特殊風格,改變了自唐以來我國"南青北白"的燒造格局,與陜西耀州窯、浙江龍泉窯一并構成了中國三大青瓷窯系的鼎足之勢。所不同的是:臨汝窯系諸窯宋時燒瓷分兩部分,一部分燒宮廷有瓷,即著名的汝窯、鈞窯和汴京官賓;一部分燒民間用瓷,它應包括嚴和店窯、寶豐窯(兼燒官瓷)、東窯、宜陽窯、內鄉大窯店窯、東溝窯、郟縣野豬溝窯、神后劉家門窯、禹縣八卦洞窯(兼燒官瓷)和新安城關窯等。 有關宮廷用瓷的記載,以陸游《老學庵筆記》"故都時定器不入禁中,唯用汝器,以定器有芒也",最為可信。北宋人徐兢《奉使高麗圖經》中"越州古秘色,汝州新窯器"一語,則生動地記述了宣和年間汝窯的繁榮與興旺景象。由此可以推斷,北宋燒造宮廷用瓷的時間主要是在徽宗時期(1101-1125年),正是這 25年,豫中地區成了全國聞名的陶瓷中心。 在北宋官瓷中,以汝窯傳世品最為少見。目前所知,主要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和英國達維特基金會。其中以臺北故宮博物館收藏最富22件。日本是酷愛中國古代文化的國家,但在陶瓷美術館及私人藏品中,汝窯器僅只見三件。美國各大博物館中,也只有克利夫蘭博物館和圣路易博物館等有一、二件收藏。 汝窯器在宋時即已"近尤難得",明人則將其列于眾窯之首,可見制做之精。從傳世品中觀察(結合清涼寺出土標本),器物除少數用于陳設外,多數日常用具,如盆、碗、碟、盞托、洗、樽等,它們既無鈞窯器之奢華,又無汴京官窯器之氣派。正因為如此,歷代文獻談汝瓷只贊其釉色與質感,器形和胎骨則不提。從出土物看,汝窯瓷胎致密細膩、色如香灰,胎釉結合處微泛紅意,這可能是胎土中含銅的緣故。汝瓷的釉色有粉紅意,這可能是胎土中含銅的緣故。汝瓷的釉色有粉青、灰青、卵青、淀青諸種,因燒成氣氛不同而呈色不同。器表多為蟬翼紋狀細小開片。在燒造上,多采用滿釉支燒,盤碗底部有支釘三或五枚,所見器物銘文僅"奉華" 及"蔡"兩種。"奉華堂"系南宋高宗時德壽宮的配殿,為高宗寵妃劉妃所居。"蔡"字銘文,一可能是指蔡京,徽宗時京位極品;二可能是指蔡修(蔡京之子),修為駙馬,徽宗七次至其府第,賜珍奇無數,其中想必有汝瓷在內。
3.2 鈞窯 關于鈞窯的得名、燒造時間、產地與興衰,由于文獻記載不詳,歷來爭論不已,《禹州志》上說:"州西六十(華)里,亂山中有鎮曰神后,有土焉,可陶為瓷"。不少陶瓷著作都認為"窯以地名,以鈞州所造",并把鈞瓷定為金代瓷器的代表。有的還說,鈞瓷在宋墓中不曾出現,而多出于元墓,因此認為宋無鈞,鈞瓷始于元等等。陳萬里先生在他的《中國青瓷史略》一書中指出"鈞瓷的興起與汝窯的衰落有密切的關系……","鈞窯之繼汝窯而起是在金人統治時代,那是鈞窯器的黃金時代"。70年代以來,北京故宮博物館院和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通過對禹縣八卦洞窯址的考古發掘,推斷鈞瓷起源于唐,盛于宋,復燒于金元三個不同的歷史時期。八十年代起始,北京古陶瓷研究所對鈞瓷的故鄉--禹縣,進行了多次調查,并根據大量的資料,認為:
(1)鈞瓷是在青瓷(即早期綠鈞)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而早期綠鈞則是臨汝青瓷在禹縣的最初表現形式。這種表現形式起源于北宋中期。
(2)鈞瓷的銅紅釉,打破了豫中地區天青一色的沉悶局面,到北宋晚期異軍突起,徽宗時達到最高水平。
(3)鈞窯形成一個窯系是在金人統治時期,除河南省境內,還影響河北、山西、內蒙古等地。 鈞瓷自成為國內外陶瓷界的重要研究課題之后,半個多世紀以來,一直是人們追求仿摹的對象。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人都喜歡鈞瓷釉面的乳光變化,稱它"釉俱五色、艷麗絕倫"。六十年代至今,一些學者對鈞釉的化學組成和燒成規律及液相分相現象進行了分析研究,總結出鈞釉結構的四大特征:
①方石英在殘留顆粒周圍的馬齒狀結晶;
②特有的釉反映生成鈣長石或斜長石反應層;
③微泡氣相的分離 ;
④ 紅斑區和藍色釉區兩者都存在著二液相分離的結果,銅、鐵離子作為網絡修飾子實含于孤立相中。鈞釉的基本色調是紅、藍、灰、白,有的色帶呈光芒放射狀,有的色帶橫向或斜向漫漫,有的色帶縱向流淌,飄逸虛幻、頗具神韻。鈞窯器幽雅的藍色光澤里,往往奇妙地出現玫瑰紫斑彩,這種以紅為主的窯變藝術之美,表現出鈞瓷無銀的魅力。更可貴的是,這些色彩藝術沒有任何人為故作的痕跡,完全是一種自然形態。古人曾用"綠如春水初生日,紅似朝霞欲上時"和"夕陽紫翠忽成嵐" 的詩句來形容鈞瓷之美。鈞瓷釉色如此豐富,但構成其自身美感的外觀特點只有兩個:即具有瑩光內蘊非透明感覺的乳光狀態和絢麗多姿的窯變現象。所謂乳光狀態是指鈞釉那種像瑪瑙或寶石藍一般美麗的天青色半乳濁狀態,這是鈞窯系共有的特征;所謂窯變現象是指鈞釉的乳濁度和色彩發生復雜的交錯變化而使釉面變得多彩艷麗的那種現象。這種藍色乳光釉和窯變色彩構成了鈞窯的重要藝術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