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代(618—907)禹州市下白峪、萇莊相繼燒制出黑、褐釉花瓷,為宋代鈞瓷開放了先聲。
五代(907-960)適趙宋滅周,柴窯工匠無所歸依,群趨潁川而經營鈞窯。
北宋時期(960—1121)神垕鈞瓷有很大發展,鈞瓷窯場星羅棋布,籠盔地、下白峪、劉莊、劉家溝、紅石橋等地都是鈞瓷產地。
宋徽宗在禹州城的東北隅古鈞臺附近建官鈞窯為宮廷燒造貢瓷,故稱鈞臺窯,鈞瓷由此而得名。
南宋(1127~1279)南宋初年,禹州為偽齊所占,宋皇室南遷,匠師失寓,鈞窯受挫,鈞臺窯絕燒。
紹興年間,岳家軍攻占河南,為宋高宗所疾,詔命岳飛班師。岳飛勒師十日護中州百姓南遷。鈞窯匠師隨之南遷者頗眾。自此鈞臺窯絕藝失傳,匠師四敦,鈞窯技藝也隨之播火全國。國內同業匠師常有稱神后匠師為祖爺處來者蓋由此因。

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改潁州為鈞州。其時民間鈞窯漸有恢復燒制。
元代(1206—1368)
元延右七年(1320)鄉人常希重修神重伯靈翁廟,3年始成,此廟俗稱“窯神廟”,始建無考。其時國內窯場中常有鈞窯風格的制品,至此構成了體系龐大的“鈞窯系”。
明代(1368—1644)
成化二十年(1484)官府在神垕設“督瓷貢委官”,當時垕鎮耕讀陶冶者千有余家。
嘉靖二十年(1551)神垕有瓷窯80余戶。
隆慶元年(1567)避穆宗朱載垕諱,改神垕為神后。
萬歷三年(1575)避神宗朱翊鈞諱,改鈞州為禹州。自此鈞窯被封,技藝衰敗。
清代(1616—1911)
清初,神后恢復原名神垕。

康熙十八年(1679)禹州知州于國璧在禹王廟前建大門一座,題額“古鈞臺”,即今鈞臺,城南鈞臺坡之鈞臺早廢。
雍正七年(1729)江西景德鎮御窯督窯官唐英派廠署幕友吳堯圃來禹州,調查鈞瓷釉料配制方法。
光緒初年,傾家致力于鈞窯恢復的蘆氏第一代藝人蘆振太去世,臨終囑其子:一定要試成鈞瓷。
光緒二十年(1894)神垕陶瓷藝人蘆天福、蘆天增、蘆天恩繼承父輩遺愿,歷經艱辛,經過長期探索,終于試燒鈞瓷成功,產品釉色為孔雀綠和碧藍,少數產品工藝接近“宋鈞”水平,自此,長期停產的鈞瓷獲得再生。
光緒十八年至二十三年(1892--1897)神垕陶工和商戶集資3000余緡,重修伯靈翁廟大殿及花戲樓,鈞瓷藝人蘆天福獻鈞瓷寶瓶,置戲樓屋脊之上。
光緒二十八年(1902)河南巡撫命神垕鈞瓷工匠蘆天恩等燒制鈞瓷“禹貢九鼎”向慈禧太后祝壽。次年燒制成功送京,至此,鈞瓷又進入宮廷。
光緒三十一年(1905)禹州大旱,陶瓷滯銷,一車碗(1500只)只能換一斗米,瓷窯停產,陶工有的餓死街頭,有的逃亡他鄉。

中華民國(1912一1949)
1913年改禹州為禹縣。
1914年,美國為慶祝巴拿馬運河開航,在舊金山舉辦美國商品賽會,河南組織準備巴拿馬賽會河南省出口商品協會,收集禹縣鈞瓷等土特產品100余種l000余件參展,鈞瓷展品有:大鼎、大爐、中爐、小鼎、大花瓶、八卦方瓶、花鼓式大瓶、花瓶、花尊、出號大盆、大花盆、中花盆、二號中花盆、八掛洗、蝙頭香爐等。這些產品系鈞興公司蘆氏兄弟等燒制。
1915年,河南省省長田文烈責成禹縣知事,邀集殷商富戶籌資,集股燒制鈞瓷,后因戰亂此事無果。
1941年,國民黨十三軍官兵搶劫神垕鈞瓷世家蘆家珍藏的鈞瓷珍品,蘆家被搶劫一空,從此破產,鈞瓷藝人飽受自然災害和反動勢力壓迫之苦,生活凄慘,鈞瓷生產再度陷入瀕臨停產境地。
1949年4月15日,豫西行署五分暑派科員任堅回神重開辦人民工廠,生產陶瓷,該廠即今地方國營瓷廠的前身。
1952年3月,人民工廠改名為地方國營豫興瓷廠。
1953年12月,神垕陶瓷工人在政府扶持下建立陶瓷生產互助組,同年陶瓷生產互助組發展成為禹縣神垕瓷窯工業生產合作社,該社后來演變為禹州市鈞瓷一廠。

1954年1月7日,禹縣神垕第二瓷窯工業生產合作社成立,該社后來演變為禹州市鈞瓷二廠。
1955年3月,公私合營豫西瓷廠建立,該年91月,輕工部在北京召開第一次陶瓷專業會議,會上提出恢復古代名窯和恢復鈞瓷問題,神垕參加會議的代表深受鼓舞。神垕第一瓷業生產合作社主任劉保平在北京參加會議歸來,請回鈞瓷藝人蘆廣東,開始試燒鈞瓷。神垕工匠大部分加入生產合作社,繼第二瓷業生產合作社之后又建立了三、四、五、六、七生產合作社。
1956年8月,禹縣神星第一瓷業生產合作社經過藝人180多次試驗,終于燒制鈞瓷成功,經廣州、上海、青島口岸出口2000余件。
1956年9月15日,中共八大召開,神垕鈞瓷藝人將特制的鈞瓷工藝品送往北京。向“八大”獻禮。
1958年4月14日,地方國營禹縣神垕鈞瓷廠成立,省工業廳派技術員駐廠協助工作,經過老藝人夜以繼日地苦干,用小窯(一窯一件)試燒120窯次,終于把窯變鈞瓷釉燒制成功。
1958年8月,地方國營瓷廠任堅設計1立方米倒焰式窯爐。用還原焰試燒鈞瓷成功,從此結束神垕鈞瓷只能用“雞窩窯”一窯一件的落后狀況。
1963年,中華全國合作總社楊宗安,省工業聯社李紹翰等兩次來神垕一社研究恢復宋代鈞瓷藝術風格,試制成功多種“窯變”鈞釉,并設計出近百種仿宋代鈞瓷造型。
至此鈞瓷進入百花齊放的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