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陶瓷發展史簡述
[日期:2014-04-26] |
來源:網絡
作者:佚名 |
[字體:大 中 小]
|
由于瓷器的堅固耐用,潔凈美觀,不易腐蝕,又遠比金、銀、銅、玉、漆器造價低廉,且原料分布極廣,蘊藏豐富,因而發展迅速,很容易便成為了人們物質生活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我國就已經出現了原始青瓷。因此可以說,瓷器的產生是陶瓷制作工藝發展的必然結果。當如下三個條件具備時,從陶器工藝中就發展創造出瓷器來。一是有富含絹云母的瓷石為胎坯原料,二是窯爐的砌筑技術能夠把窯床溫度提高到1300度,也就是龍窯的發明與運用,三是草木灰釉的發展。這三個條件在距今1800年前的東漢時期,便已經基本達到成熟期,在浙江上虞、寧波、慈溪。永嘉等地先后發現了漢代瓷窯遺址;在河南洛陽的中州路、燒溝、河北安平逯家莊、安徽亳縣、湖南益陽、湖北當陽劉家家子等東漢晚期墓葬和江蘇高郵邵家溝漢代遺址中,都曾發現過瓷制品,而尤以江西、浙江發現的更多。其中有東漢延熹七年(164年)紀年墓中所出土的麻布紋四系青瓷罐,熹平四年(175年)墓內出土的青瓷耳杯、五聯罐、水井、熏爐和鬼灶,熹平五年(176年)墓中發現的青瓷罐,還有與朱書“初平元年”(190年)陶罐同墓出土的麻布紋四系青瓷罐。這些有確鑿年代可考的青瓷器的發現,使我們確信,我國瓷器的發明不會遲于漢末,把它定為東漢晚期,不僅有大量的考古資料作為依據,也是比較確切的。因為浙江地區有著十分豐富的瓷土礦藏,而且瓷石礦的埋藏一般距地表不深,易于開采。浙江的瓷土,主要是一種含絹云母類型的偉晶花崗巖風化后的巖石礦物。風化程度低的含有部分長石,風化程度高的則含有較多的高嶺石礦物。這就形成了天然有利的條件,只要用這種瓷石作為主要原料就可以制成瓷胎,這類礦物的含鐵量較高,適宜用還原燒成。在還原氣氛影響下,高價鐵被還原為低價鐵,低價鐵的助熔作用很強,有助于瓷胎在較低的溫度下燒結。 瓷窯工在長期的制瓷實踐中,對原料的選擇,胚泥的淘洗,器物的成型,施釉直至燒成等技術,在東漢晚期都有了較大的改進和提高,為瓷器的出現創造了必要的技術條件。從瓷窯遺址周圍的自然環境觀察,一般都具備著較為充足的水力資源,加上當時已普遍采用腳踏碓和水碓的情況,所以這時很有可能已用水碓粉碎瓷土,以提高坯土的細度和生產效率。在上虞帳子山東漢窯址的發掘中,發現了陶車上的構件——瓷質軸頂碗。這種軸頂碗內作臼狀,壁面施以均勻的青釉,十分光滑;它的外壁成八角形,上小而下大,鑲嵌在輪盤的正中部位,加于軸頂上,一經外力推動,即可使輪盤作快速而持續的旋轉。這種相當進步的陶車設備與熟練的拉坯技術的緊密配合,使瓷器的器型規整而功效大大提高。這說明,浙江成為我國的青瓷發源地不是偶然的。上虞縣小仙壇東漢晚期窯址出土的青瓷,質地細密,透光性好,吸水率低,系用1260~1310℃高溫燒成;器表通體施釉,胎釉結合得相當牢固;釉層透明,螢潤光澤,清澈淡雅,秀麗美觀。 此外,在上虞、寧波的東漢窯址中還發現有燒制黑釉瓷器。在湖北、江蘇、安徽等地的漢代墓葬中也曾出土過黑釉瓷器,特別是安徽省毫縣建寧三年(170年)等紀年墓中黑釉瓷的出土,證明它的燒造時間應在東漢的中晚期。很顯然,這種創新產品,是在青瓷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黑瓷和青瓷的呈色劑都是鐵元素,經高溫燒制后,呈青綠色或青黃色,所以稱為青瓷。在工藝技術上設法排除鐵的呈色干擾,就是白瓷;相反,加重鐵釉著色,便成為漆黑閃亮的黑瓷了。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是江南瓷業迅速發展壯大的時期。東起東南沿海的江、浙、閩、贛,西達長江中上游的兩湖、四川都相繼設立瓷窯,分別燒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瓷器。其中以越窯發展最快,窯場分布最廣,瓷器質量最高。 從西晉八王之亂到十六國混戰的一百多年間,北方一帶兵連禍結,經濟凋敝,手工業極端衰落。因此,這一段時間,制瓷工藝一直獨讓南方專美。公元 439年北魏太武帝統一了中國北部,公元 450~451年侵宋失敗,從此確立了南北分立的局面。公元458年北魏孝文帝實行均田制,扶助依附農民立戶分田,限制普通地主使用奴隸,使得農業得以恢復發展,從而也使手工業的復興有了可能。 從河北、河南出土的青瓷來看,河北、河南一帶,很有可能成為北朝青瓷的中心產區。白瓷最早出現于北朝的北齊。早期的白瓷,胎料細白,顯然經過淘練,但未上護胎釉;釉色乳白,釉層薄而滋潤;釉厚處呈青色,而且器表普遍泛青。白瓷的出現,為制瓷業開辟了一條廣闊的道路。有了白瓷,才有影青、青花、釉里紅,才有斗彩、五彩、粉彩……等等琳瑯滿目、色彩繽紛的彩瓷。所以白瓷的發明,是我國陶瓷史上的又一個新的里程碑。黑瓷的原產地在南方,東晉之后,北方開始了黑瓷的燒造。河北平山縣北齊崔昂墓出土的一件黑釉四系缸,標志著北齊時期北方已經出現了比較成熟的黑瓷。 1975年在河北贊皇縣東魏李希宗墓里,曾發現了一塊黑釉瓷片,器型雖無法了解,但釉色漆黑光亮,瓷胎也堅硬細薄,制作也規整。這塊黑瓷片,比崔昂墓出土的黑瓷缸要早十二年,可以推知東魏時期北朝已有黑瓷了。 青瓷、白瓷、黑瓷的出現,標志著北方制瓷手工業的迅速發展,從而為唐宋北方名窯的普遍出現,奠定了基礎。隋以北朝為基礎統一全國,隋初的文化面貌也帶有較濃重的北朝色彩。隨著南北的政治統一,也促進了南北經濟、文化的合流和交融,開始了一個新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