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瓷系在隋以前的主要窯址有:上虞窯、宜興均山窯、肖山上董窯、成都青羊宮窯、福建天山馬嶺窯等。北方瓷系在隋以前的窯址發現得不多,僅河南安陽窯、河北賈壁窯、山東淄博窯數處。而到了宋代,則形成了多種瓷窯體系。宋代瓷窯體系的區分,主要是根據各窯產品的工藝、釉色、造型與裝飾的同異,根據它們之間的同異可以大致看出宋代形成的瓷窯體系有六:北方地區的定窯系、耀州窯系、鈞窯系、磁州窯系;南方地區的龍泉青瓷系、景德鎮的青白瓷系。
定窯系以定窯為代表。定窯始燒于唐,它的白瓷是受鄰近的邢窯影響,當時邢窯盛名滿天下。但后來定盛邢衰,至宋時人們已知有定而不知有邢了。而定窯系諸窯到北宋時也確實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制瓷工藝與制瓷風格,并為各窯所仿效。定窯系產品以白瓷為主,兼燒黑釉、醬釉、綠釉及白釉剔花器。釉汁比較瑩潤,釉色白中發黃,常有淚痕。胎料加工很細,胎質堅硬,胎色潔白。器物造型穩定,裝飾工整素雅。早期的產品以劃花、刻花為主;北宋晚期以印花為主。花紋布局嚴謹,題材豐富多彩,以各種花卉最多見,其中又以牡丹、蓮花為多,菊花次之。其余動物、禽鳥、水波游魚紋也有一定的數量,嬰戲紋則比較少見。在北宋中期則出現了覆燒工藝,即把盤碗之類器皿反過來燒。這種裝燒方法的優點在于用同樣的窯爐,耗用同樣的燃料,燒一次窯比用普通匣缽產量為高,缺點是有芒,即口部無釉。生產定窯系瓷器的窯場,則分布在漳河、汾河流域的廣大地區。代表性窯場除河北曲陽定窯外,尚有山西的平定窯、孟縣窯、陽城窯、介休窯和四川的彭縣窯。
磁州窯系是北方最大的一個民窯體系。這個窯系的窯場分布于今河南、河北、山西三省,而以河北省邯鄲市觀臺鎮為典型代表。磁州窯系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北方燒制白瓷的諸民窯。 它繼承了唐代南北民窯的特點,燒瓷品系繁多。觀臺窯的產品品系、種類,可以說是集本窯系各窯之大成。這里燒制的瓷器以白瓷、黑瓷為主。裝飾豐富多彩,白地黑花,對比鮮明。紋飾題材多取之于民間的生活內容。河南修武縣的當陽峪窯的成就也很大,它的制瓷工藝的獨特性則在于釉下施一層極白的護胎釉,再在上面畫黑花,或用剔地的手法作出剔花。裝飾以黑白或赭白對比,十分強烈;花紋的制作手法既活潑又嚴謹。 磁州窯系的其他代表性窯址還有:河南鶴壁集窯、禹縣扒村窯、登封曲河窯,山西介休窯和江西吉安吉州窯。
耀州窯系是北方一個巨大的燒造青瓷的窯系。耀州窯系以今陜西省銅川市黃堡鎮為代表,包括陳爐鎮、立地坡、上店及玉華宮等窯在內。銅川舊稱同官,宋時屬耀州,因此稱耀州窯。黃堡鎮位于漆水西岸狹長小盆地上,東北距銅川市十五公里,南距耀縣十三公里。漆水從鎮內穿過,流經耀縣與沮河匯合。鎮東西均有大道,水陸交通便利,附近出產煤與坩子土,有良好的燒瓷條件。耀州窯系的早期歷史也可以追溯到唐代,到明嘉靖以前還在繼續生產。產品種類有青瓷、白瓷、黑瓷;北宋時期以燒造青瓷為主。耀州窯青瓷顏色深沉,邊沿部分發褐黃,人們稱之為“姜黃色”。 其最突出的成就是圖案裝飾。宋元的花紋有折枝牡丹、纏枝菊花、水波三魚、鴛鴦戲蓮、雙鴨戲水、水藻紋、忍冬紋、回紋、松林戲嬰、龍鳳花紋等。裝飾手法以印花、刻花為主;刻花剛勁有力,紋樣生動活潑,在宋代諸窯系中算是出類拔萃的。 耀州窯系范圍很大,東邊影響到河南的臨汝窯,西邊發展到陜西、甘肅交界的旬邑窯。代表性的窯址還有河南的宜陽窯、寶豐窯、新安城關窯、禹縣均臺窯、內鄉大窯店窯和廣東的西村窯、廣西的永福窯。
鈞窯系以河南禹縣的鈞窯為代表,始燒于北宋,金元時期繼續燒造。其突出成就是在釉里摻有銅的氧化物,用還原焰燒出絢麗多采的窯變釉色。鈞釉主要特點是通體天青色與彩霞般的紫紅釉相互錯綜掩映,釉汁肥厚潤澤,極為美觀。此外還有月白色、天藍色、海棠紅等。鈞窯系瓷器的燒造地點很廣,河南禹縣、郟縣、登封、新安、湯陰、安陽以及河北的磁縣等都有燒造。
龍泉青瓷窯系屬南方青瓷系統。南宋時為應付宮廷,官府的需要,開始生產一種以施粘稠的石灰堿釉為特征的瓷器。到南宋中期以后,終于形成了有自身特點風格的梅子青、粉青釉等龍泉青瓷。 龍泉青瓷窯系的迅速發展,除了龍泉地區自然條件的優越,還因入金以后,北方瓷業衰落,南宋立國水鄉、海隅,水上交通發達,有利于商業、貿易的發展。南宋政府又以發展海外貿易為國策,宋寧宗嘉定十二年(1219年)為防金銀外流,“命有司止以絹布、錦綺,瓷器之屬博易”(《宋史·食貨志》)。這更刺激了瓷器的出口,龍泉青瓷在東亞和東南亞及東非、阿拉伯諸國都是很受歡迎的商品,這種情況到了元代仍有盛無衰。在國內,龍泉青瓷也和景德鎮的青白瓷一樣,它的產品的國內市場很大。近年發現陜南與四川的青白瓷與龍泉青瓷的窖藏就是很好的證據。 在宋代民窯諸窯系中,龍泉青瓷的興起是最晚的,但由于有海外市場的支持,終于迅速發展為一個窯場眾多的龐大窯系。到了南宋晚期,浙江省龍泉縣窯場星羅棋布,還旁及鄰近的慶元、遂昌、云和等縣。江西吉安的吉州窯、福建泉州碗窯鄉窯也有燒造。入元以后,燒制龍泉窯風格的青瓷窯場范圍更為擴大,僅浙南的甌江兩岸就發現窯場遺址一百五十余處。
景德鎮青白瓷窯系屬南方瓷系。青白瓷又稱影青,是宋代以景德鎮窯為代表燒制成的一種具有獨特風格的瓷器。其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間,青中有白,白中顯青,因此稱青白瓷。青白瓷釉色的硬度、薄度、透明度以及瓷里莫來石結晶的發達,都達到了現代硬瓷的標準,代表了宋代瓷器的燒造水平。特別是采用覆燒方法之后,產量倍增,對東南沿海地區的影響極大。自宋迄元,青白瓷盛行不衰,形成了一個著名的青白瓷窯系。 景德鎮燒青白瓷的窯址已發現有湖田、湘湖、勝梅亭、南市街、黃泥頭、柳家灣等;江西南豐白舍窯、安徽繁昌柯家沖窯、福建閩清窯及湖北武昌金口窯等都燒造青白瓷。屬于這個窯系的還有江西吉安吉州窯、廣東湖安窯、福建德化窯、泉州碗窯鄉窯、同安窯、南安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