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豐時期,國力衰敗之極,連年兵變,百業俱廢。咸豐末年,又遭八國聯軍入侵,國家受到巨大損失,陶瓷業也難逃厄運,所以咸豐時期的傳世精品很少。這一時期的產品更加粗糙輕率,胎體厚重且疏松,表面施釉厚薄不一,還常出現桔皮狀坑凹。造型笨拙最典型者數玉壺春瓶,腰腹粗大,頸部粗短,咸豐官窯瓷器款識為“大清咸豐年制”六字兩行楷書,字體工整,字外無圈欄。 咸豐末年,景德鎮官窯廠被損毀,陶瓷業被破壞無余,清代瓷業之敗落,莫過于此。
同治瓷器以承襲前朝為主,粉彩器以彩色為地,一般以淡黃、淡藍、淡綠或淡紫為多見。“體和殿”款瓷器是為朝廷所造的陳設品,器型尚規整但略顯呆板。這一時期的裝飾圖案多采用吉祥紋樣以及龍鳳云鶴等,格調不高。所謂“同光中興”以后,社會局面有所穩定,陶瓷業也隨之復興,雖不及康乾舊貌,相對而言,在晚清時期也算是比較繁榮的時期了。這個時期的產品基本上囊括了晚清以前所有的傳統器型,同時亦有仿古亦有創新。如荷葉式蓋罐,加銅質提梁的茶壺等器型都為新創。青花精品極少見,多數以色調浮淺暗晦為特點,使用一種“洋藍”,雖鮮艷卻不美觀,發藍紫色,用線軟弱散亂。青花加紫的裝飾手法比較多見。為光緒朝慈禧御用制“大雅齋”款的官窯瓷器,是這一時期比較少見的精品,畫風細柔,圖案精巧,往往有“永慶昇平”、“天地一家春”、“永慶長春”等章,制品以豆青地黑線雙勾花者最多,五彩器物也多見,所裝飾內容多為牡丹、萱花、繡球之類。
宣統是清代最后一朝。光緒末年至宣統時期,景德鎮按西方體制設立了陶瓷公司并設立分廠,研究新法,技術上有所提高,質量樣式方面都有改良,但終因時局混亂、經費不足、支撐不了而歸失敗。所以這一時期所留下的產品數量不多,至今而為稀品。 宣統瓷器量少,但比光緒要規整精細許多。其胎體選料上乘,胎壁輕薄均勻,坯釉結合好,燒結程度較高,叩擊聲音清脆。從技術角度而言,宣統瓷器的工藝水平較高,具有現代陶瓷工藝的特征。宣統二年,江西瓷業公司籌措資金,成立中國陶業學校,內設本科及藝徒二班,有目的有計劃較為系統地培養專業陶瓷人材。此外,山東淄博、江蘇宜興、福建建陽、廣東佛山、四川成都、河北彭城等地窯廠也都有產品面市,至民國時期繼續燒造。
清朝出現了專門論述陶瓷、研究陶瓷的著作,比較有名的如朱琰《陶說》、藍浦《景德鎮陶錄》、程哲《窯器說》、唐英《窯器肆考》、寂園《陶雅》、許之衡《飲流齋說瓷》等等。
到清朝末年,由于政治腐敗和洋貨的沖擊,陶瓷生產已經呈現出敗落之勢。此時雖不乏有識之士出來振興民族經濟,抵御洋貨,但在產品形制上仍沿襲舊法,無新形式創建,亦無生產規模,所以一直在低谷中苦苦掙扎。民國時期的陶瓷業中心仍在景德鎮。初年,袁世凱稱帝,仿效前朝,于1916年派員到景德鎮督燒,以粉彩為主,生產御用瓷器。在很短的一段時間內,燒出數量極少的一批“洪憲瓷”。這批瓷器質地精良,彩料考究,造型美觀大方,是一批極為特殊的產品。
20世紀中國瓷器藝術的發展大致可分為50年代前和50年代后兩大階段。前半葉,中國社會并未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質,國無寧日、經濟衰敗、民不聊生。尤其是日本的侵華戰爭,給中華民族帶來深重的災難。在這樣的國運天時下,整個陶瓷事業瀕臨于人亡藝絕之境。然而,也有不少有志之士與愛國的陶工及匠師們結合起來,為陶瓷的發展而拼搏努力。醴陵釉下五彩能在本世紀初創制出來,不能不說是個亂世之奇。活躍于20年代后的景德鎮“珠山八友”,將文人畫技法和審美意識帶人瓷壇,形成了一代畫風,其余輝至今猶存。在制瓷技術上,先后引進和小規模地試驗了煤窯窯爐設計及燒成技術,新法選礦及粉碎技術,機械練泥和成型以及吹釉技術,石膏模具使用,注漿成型技術,新彩及釉上、釉下貼花裝飾工藝等。它為后來的瓷器藝術改善了工藝條件,推廣了先進技術。但整體上說,本世紀前半葉是中國瓷器藝術黯淡失色的歷史時期。此外,民國時期仿古成風,以青花、五彩、粉彩為主流。一個原因是官窯敗落以后,窯工流散到民間,以前民間不得制造的御器,現在隨便燒造了,仿官窯的制式已不再被阻止;二是利益趨使,從三國、兩晉一直到唐、宋、元、明、清,沒有不仿的,數量極其龐大。 這一時期所生產的日用器皿普遍比較粗糙,坯釉結合不好,脫釉現象嚴重,不能代表民國時期的燒造水平。裝飾上仍以青花、粉彩、五彩為主流,繼承了晚清的風格,又增添了一些新內容。造型上比晚清瓷器要純樸平直些,受到了些國外工業產品的影響。